“食育”课程引导孩子们爱上劳动
——南通市海门区包场小学劳动课程侧记
2023-07-10 09:4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近一段时间来,南通市海门区包场小学潜心研究,对标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孩子们爱劳动,让孩子们对食品与卫生、食品与劳动、食品与审美、食品与创造感知更加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开设了“食育”课程及课程群,并赋以“食育.悦纳”“食育.悦行”“食育.悦礼”等课程名,从立项,到发展,体现了学校耕耘不停顿的决心。

不断完善的资源中心

学校建有“江北小厨房”“海盐文化馆”“盐精灵小农庄”等劳动实践基地,整合学校食堂、家庭厨房等劳动实践场所,架构立体式的课程资源中心。将食育理念和食育方法融入学校教学领域和环境创设中,各班通过在班级植物角自主设计各种绿色种植图案,进行美化,绿化;将蔬、果加工成艺术品,并布置成宣传阵地进行展示,营造轻松、愉快、优美的进餐环境。

科学有效的推进策略

提升师资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特长,从种植、烹调、阅读、艺术、管理多角度遴选师资,并加强能力提升培训,保障劳动实践质效。大教研组通过分层培训、集体教研、集体培训等形式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各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作用,给青年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教师在基于食育的“生活阅读”教学活动中经历锤炼,迅速成长。

整合多方资源。在专业的教师团队之外,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聘请劳模、工匠、社区成员、家长志愿者参与学校劳动教育。

导师给力引导。聘请南通市教科院教研员陈有志、海门区教育体育局教育工会主席王领琴为项目导师,为学校典范项目建设提供全面的学术支持与实践指导。

精准的课程目标

认识食物的种类、外形、习性、生长环境、生长规律、营养价值等,进行食物本身及与食物相关事物的认知。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悦纳劳动,初步认识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初步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体会劳动者付出的辛勤与汗水,培养珍惜食物的习惯。

了解食物与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培养正确选择食物、不挑食、不偏食的习惯。

浓厚的课程氛围

让办学环境配合课程,建氛围。全景“食育园”在学校初步成形。

推进科学育儿工作,提高家长育儿知识经验,学校每学期制定食育课程菜单,由专人负责,针对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就家长感兴趣的育儿话题和健康饮食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指导,开展《饮食健康与儿童生长》专题讲座以及“食育”家长沙龙,传授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指导方法。

家校互动平台,结合学校“舌尖上的海港”主题,组织开展亲子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增长知识,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感受人与自然间和谐的重要。

学校开设校园“食育”故事的同时,牵手社区“食育”互助岗,做课程教育的合力。农田互助岗。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试一试等方式,教师、学生与农民组成互助岗,共同学习成长。集市互助岗。让学生走进超市、农贸市场,走进食物经营、交易的中心,体会食物世界的多姿多彩,感悟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餐馆互助岗。与君怡大酒店等餐饮企业组成互助岗,感受服务行业的质量管理、生产方式。

多学科联动实施

课堂开设“食育”课,放大食育跨学科属性,在实施过程中,以项目化学习方式,主题阅读和任务驱动,来破解学科壁垒,活化知识技能,锤炼核心素养。在“食育”课堂上,孩子们演绎着课堂曲:阅读汇,畅想曲,成长营,语言秀。

在“食艺”畅想曲环节,课堂整合食育与艺术领域的整合。孩子们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在“食育”养护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食育”艺术创作。对农作物进行“艺术化”,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例如:刻制蔬果截面印章、种子DIY、制作树叶书签等。

孩子们走出课堂,来到包干的校内“盐精灵农庄”开始自己的绿色种植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认识各种植物,亲子、师生种植各种蔬果等,真正亲身参加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从劳动中获取直接的认识。

学生将自己家中的花卉植物等带入班级进行饲养管理,在植物角和小农田合适位置统一安置农具,为学生提供观察研究机会,增加养护经验,丰富学生的园所生活,为“手绘阅读本”提供真实性素材。而“食育”厨艺,“食育”管理孩子们直接接触,不仅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还能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孩子们从户外来到课堂,参加人文“食育”教育。“食育大讲堂”社团活动,通过“田园三字经”“田园古诗”诵读、“餐饮之礼”生命叙事等项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民族自信和认同意识,成为健康、阳光、睿智、感恩的世界小公民。

学校为每个学生准备一本“食育”成长手册,手册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为学生撰写“食育”活动观察记录,记录学生在园“食育”活动的行为表现,并对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品质、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给予积极正向评价。二是家长为学生撰写“食育”活动观察记录,记录学生家庭“食育”活动的行为表现。三是对学生“食育”作品和故事的记载,让学生将每次参加活动的过程和体验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劳动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也需要反馈的加持,即通过持续的外在多元评价激励,强化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焕发学生内在的劳动热情。学校有“四个一”,做好多元评价。即一个展示平台,一张课程证书,一份成长手册,一个卓越团队,师生们向着课程之“盐精灵卓越团队勋章”努力着。

标签:
责编:王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