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28日,由新华报业集团主办,“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协办的“职教强国·江苏强音”江苏职教发展高峰论坛暨“职教王牌·校长带你选专业”大型融媒报道启动仪式在美丽的江苏海院顺利举办。江苏24所王牌院校的书记校长们组成了“王炸”阵容,他们从学校建设的模式探索、创新改革等多方面,分享独特的发展经验,探讨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李艳玲)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最早参与昆山改革发展的院校之一,在实践的过程中,该校摸索出了现代学徒制“昆山模式”。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陆群介绍,政校企三方联合推进的“昆山模式”的人才培养,不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满意度,而且通过合作发展,稳定了员工队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昆山模式”人才培养过程,在六年的实践中建立了三方协同运行机制,构建了系统的教学组织机制,形成了师傅评聘、管理、激励机制,保障了整个人才培养顺利进行。
>>以下为陆群副院长的全文阐述:
2020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提前招生阶段,专门设有三个与企业合作的订单班,这是“招生即招工,就学即就业”,校企共同育人。其中与昆山开发区合作订单班的招生,是我校推进“昆山模式”人才培养的第7年。在此,想就我校“昆山模式”人才培养的具体探索与实践做简要的交流。
一、“昆山模式”的背景
我校是最早参与昆山改革发展的院校之一,十多年前,昆山经济开发区就与我校多个专业组建了“三星”、“南亚”等冠名订单班,每年约二三百名毕业生进入昆山企业工作。2010年,在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导下,南亚电路板(昆山)有限公司与学院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专业合作,组建“南亚班”,采取双师带徒、工学结合等方式培养学徒生,形成了现代学徒制“昆山模式”的雏形。
在与南亚合作办学中我们发现,“南亚班”毕业生有62%成为企业工程师,28%成为管理人员,这个比例远远高于普通类毕业生。
我们也发现,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政府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各项保障体系不完善;校企双导师育人中未建立有效的评聘管理和激励机制;在企业实践课程教学中,多专业对应多企业、多岗位的课程体系实施困难;培养过程过于强调“顶岗”而弱化了“实习”;学生技能提升效果不佳,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被不同程度的边缘化,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底昆山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这些都为我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提供了政策支持。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我们开始探索“昆山模式”的人才培养。
二、“昆山模式”的特色
基于昆山市及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与学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2014年9月,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昆山开发区政府人社局及优选的7家区域内企业,正式组建了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昆山学院”,开启了现代学徒制的“昆山模式”的探索。同年10月,首届学徒制项目正式招生。2015年8月,“昆山学院”实践案例入选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
政校企三方联合推进的“昆山模式”的人才培养,主要有三个特色:
合作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昆山开发区人社局统筹协调资源,开展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学生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南信院完成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的学习后,全部进入相关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跟岗学习,选聘企业师傅,通过传、帮、带开展技能、知识传授。
合作就业,提高就业满意度:根据联合招生招工制度,学徒制学生是哪里培养哪里就业。企业师傅悉心指导,尤其是许多技能环节言传身教,企业环境和文化植入培养全过程,加速学徒职业素质养成,学徒制的学生们很快适应了企业环境,对企业的认可度大幅度提高。
合作发展,稳定员工队伍:学生进入企业以后仍然可以通过学校的专接本或网络本科教学模式实现本科层次的学历提升,用5年时间获得教育部承认的本科学历,学生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帮助企业延长员工为企业的服务年限,提高了员工的稳定性。
三、“昆山模式”的实践
“昆山模式”人才培养过程,在六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主要的重要的机制,它们保障了整个人才培养顺利进行。
第一,建立了三方协同运行机制。昆山学院是“政府牵头,校企参与”的组织构架和运行机制。理事会由政校企多方人员共同组成,负责昆山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专业设置、企业师傅的选聘和管理、招生录取、企业师傅酬金与学徒补贴标准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与项目监管。其中,开发区政府负责对接地方人才政策、统筹各项资源,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合作企业选派师傅,提供学徒岗位与食宿,负责学徒企业期间的管理、考评,向每位学徒生发放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学徒补贴;学校会同政、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校内基础教学和学徒期间的部分理论教学,协助企业进行学徒管理,学校也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养。
三方共建的投入方式分担了企业进行专有性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政府影响力的发挥,降低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同行挖角、学徒流失等带来的潜在风险,提升了各方承诺信守水平和培养职责履行度,避免了因对学徒培训投入力度不够,而将学徒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等现象的发生。昆山市人社局局长就曾在理事会上对企业提出要求:学徒制学生只在师傅指导下白天8小时学习,不加班,不倒班,不顶岗,必须保证学习效果。
第二,构建了系统的教学组织机制。政企校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拼盘式”课程体系,昆山学院采用了“1+0.5+1.5”的学段安排,1年的通识教育和0.5年专业基础教育在学校进行,后1.5年则进入企业进行学徒培养。进入企业后,采用了“5+1”教学安排,周一至周五,在企业由师傅指导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周六在学校老师或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集中的理论学习。整个培养过程采用“双导师”制,为每位学徒分别指定一位学校老师和一位企业师傅,学校老师负责理论教学指导、学业管理、与企业师傅沟通;企业师傅负责学徒期间的实践教学和日常管理、带徒培训、学徒评价。
第三,形成了师傅评聘、管理、激励机制。企业师傅是确保学徒制质量的核心要素。昆山学院协同三方共同制定了师傅的选聘、管理与激励办法。企业遵循一位师傅指导1-2名学徒的配比,从技术骨干中选拔人员,并报昆山市人社局审核备案。
在学徒培养期间,昆山学院从专项经费中设立带徒津贴,将考核优秀的师傅,纳入昆山市人社局高技能人才培训讲师库,并给予奖励。同时,企业将师傅的带徒绩效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学校将优秀师傅聘为兼职教师,并协助其参加高校教师资格证的考试。目前,昆山学院已聘请了58名企业师傅参与学徒培养,其中12人被学校聘为兼职教师,15人进入昆山开发区培训讲师库。严格的师傅选拔机制和多方位的激励举措,使师傅具有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他们结合企业发展,积极帮助学徒确立成长目标,并依据学徒特点,选择合适的技能传授方法。
四、“昆山模式”的应用
“昆山模式”的人才培养,经过六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校内校外正在推广和应用。昆山学院首届26名学徒毕业后全部被招为正式员工,其中6人被直接聘为企业工程师,16人为助理工程师,4人为技术员。而同届普通毕业生,想到达相同水平则需要近一年半的努力。
目前,“昆山模式”已由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专业延伸到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等4个专业,学徒招生规模逐年递增,参与的企业数也由最初的7家增加到10家,昆山开发区还有更多的企业想参与其中。智能制造专业群、智能交通专业群和网络与通信专业群都将以此模式开展学徒式培养,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期间,“昆山模式”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将覆盖我校所有的专业群。
2017年2月,昆山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意见》(昆政发[2017]5号),明确在昆山地区全面推广“昆山模式”。据悉,省内外已有10多所职业院校开始与昆山政、企接洽,商讨以此模式实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昆山模式”的人才培养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如建立企业与学校共育人才的优惠政策,没有完善的招生指导政策,学徒制学生的安全责任,参与学徒制学生员工身份的确立和利益保障,人才培养成本较高等问题。目前,国家也在出台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徒制人才培养将会更好的落地,结出更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