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科技成果在江苏“开花结果”
2024-09-25 15:52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高校科技成果如何精准对接产业前沿需求,转化为驱动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不久前,一项“破题之策”落地运转——9月14日,教育部、江苏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下简称“区域中心”)。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教育彰显战略属性、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三者一体发展的重要一环。全国首个区域中心落户江苏,是全省发挥自身优势为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的绝佳机遇。江苏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基础扎实、资本市场活跃,拥有承载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丰沃土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举全省之力强化服务保障、落实重点事项、深化制度创新,着力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真正把高校人才资源、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把区域中心打造成为创造知识和市场价值、培养人才、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源头。

集聚优势资源,培一块科技成果转化“沃土”

累计征集来自29家高校及重点实验室的概念验证项目100余项;购置3.6亿元分析表征设备,累计服务科研院所及企业超1000家;建成一批材料制备加工中试平台,累计投入超10亿元;与材料领域龙头企业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20余家,征集凝练企业重大技术需求1000余项——这是落地苏州的全国高校先进材料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底气”。

当前,区域中心以南京、苏州作为两个核心承载区,首批确定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三大产业方向,聚焦打造全链条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体系,汇聚省市两级各类资源,建设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和先进材料三个分中心,每个产业方向组建不低于200人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运营团队。

作为全国首批唯一试点,江苏为区域中心落地提供了厚实的土壤——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全国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14.1%、全球4.2%,位居全国第一。全省高校共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20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5个、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0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此外,在中心首批确定的三大产业领域,全省已有省级概念验证中心7个,具备承接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和能力。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杨鹏告诉记者,在生物医药领域,政府为相关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区域中心拥有高水平医疗机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才等资源,同时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系。该校建立8个研究中心和15个科研平台,统筹全校科研资源开展创新药物研究,“区域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实验设施和技术支持,还创造开放共享的科研环境,促进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交流合作”。

同样,信息通信江苏中心依托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产业优势推动成果转化,目前已建成6万平方米的信息通信公共服务平台、2万平方米的概念验证中心、1.7万平方米的中小试基地、1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区、8万平方米的研发孵化及加速器。“希望中心成为国内高校技术转移转化的重要枢纽,促进高校与产业界无缝对接,成为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标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南京江宁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紫金山实验室副主任汤小南表示。

探路先行先试,走一条产教深度融合“新路”

如何让科技成果真正服务发展、惠及社会?我省高校、实验室和企业生产车间都做了不少探索。而区域中心的建设,指向进一步打通高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线转移转化的堵点和卡点,解决“不好转”“不会转”“不愿意转”等难点和痛点,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为此,教育部希望通过超常规的资源投入、超常规的政策激励、超常规的联动机制调动全国高校力量,并与江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区域中心建设。我省将从强化优质科技成果供给、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增强科技金融精准供给、营造良好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等方面推出增量政策,双方合力推动区域中心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金字招牌”。

“例如,某高校研发新药项目,中心服务团队可前期介入,帮助团队快速实现概念验证,以进入临床研究为重要节点设立成果转化试验专项补助,与高校协同设立成果转化职称晋升通道,并提供产业化基金助力提升转化动能。”生物医药江苏中心(南京)管理人员、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董事长阚苏立介绍说。该中心以医药产业需求为牵引,构建从样本交汇、多组学发掘、数据演练到新药创制的全链条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持续加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解决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不好转”等问题。

作为区域承载地,南京、苏州两市正研究制订文件,从顶层组织架构、重点领域突破、转化平台建设、多元金融赋能、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为试点任务保驾护航。目前,两市现有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近百个,未来3年内将搭建与全国高校共建共管共享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

“南京大学‘一校两城四校区’办学格局,与区域中心的布局契合适配。”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表示,该校将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强化与资本对接,全面融入并全力服务区域中心建设。

记者了解到,目前区域中心已建立全流程一体化工作服务机制,教育部和江苏省力争通过5年时间,将该中心打造成为产业应用场景丰富、创新氛围活跃、转化机制畅通、创新生态开放的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行示范区。

力促落地成金,架一座双向高效沟通“桥梁”

“就在本月,‘5G高精度室内定位项目’通过信息通信江苏中心实现转化,面向行业级客户提供5G室内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席教授、紫金山实验室普适通信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明说,信息通信江苏中心对紫金山实验室普适通信研究中心10余个5G/6G科研成果开展系统对接,梳理出多项待转化成果。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和企业的“双向奔赴”。区域中心将形成从项目引入、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到小批量试生产的全链条服务机制,探索“概念验证+拨投结合+基金支持”的前沿技术产业化联动支持机制,为促进高校技术和企业需求对接搭建双向“直通车”,有力推动校企科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区域中心,我们成功引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还获取市场动态与资金支持,加速了转化过程。”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张涛说。他参与的靶向α核素药物研发与临床诊疗一体化应用项目发展前景广阔,有望造福大批患者,并破解相关领域“卡脖子”难题。在区域中心的协助下,该药物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还为相关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崔升深耕气凝胶研究领域近20年,深知让材料真正发挥价值必须将其转化为实际产品。多年来,他积极向企业和投资者介绍气凝胶的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并与多家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区域中心的建设,让他看到了新的成果转化机会。“我们将通过区域中心拓展合作机会,主动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崔升表示。

标签:
责编:洪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