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以“服务新质生产力 校地强链促就业”为主题的江苏省2025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月系列活动在盐城师范学院举行,大批应届生来到现场求职。参与此次招聘的企事业单位涵盖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教育类、管理类等多个行业,扬子江药业集团、西派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泰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160多家企业到场招聘,包含工艺工程师、合成研发等多个岗位,精准对接毕业生就业。
就业多元化,提升技能为未来积蓄能量
下午2点,招聘会刚开始,记者在会场外就感受到了火爆的人气。在学校体育馆前,一场面向大二、大三学生的就业嘉年华活动正在进行。“新兴职业猜猜猜”“玩转能力星球”“价值观金字塔”等丰富多彩的环节吸引了不少同学前来体验。招聘会现场,更是人头攒动,同学们拿着简历,到与自己心仪的企业招聘台前面对面交流。
记者发现,为就业提前做好功课,积极提升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不打无准备之仗,成为学子们普遍的共识。
“我希望找到与所学专业匹配度高的工作,比如文化传媒类的公司,其中动画制作、3D游戏建模等岗位是我心仪的职业,而且我比较注重单位的发展前景与个人提升空间。”招聘会现场,来自盐城师范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李晓佳对未来就业充满信心。她告诉记者,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她还积极参加大学生网络作品竞赛、数字媒体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我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让我对未来就业有了更多自信。”
盐城师范学院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徐浩田表示,他的就业目标是与专业相匹配的岗位,“面对就业,我并不焦虑,把握自己现在的时间,找到目标就要坚定地走下去。”在徐浩田看来,大一大二也是未来就业的关键时期,“刚进大学,我就在班级和院学生会里担任职位,同时参与策划了不少校园活动,积累了比较多的实践经验,组织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这样才能不浪费大学时光,为未来积蓄能量。”
校企合作“靶向送才”,精准对接毕业生就业
招聘会当日,“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秋季)江苏系列活动现场推进会在盐城师范学院同步进行,多家民营企业与盐城师范学院达成合作意向。推进会现场,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仁禾中衡咨询集团等6家企业与学校签订“就业见习基地协议”。
“目前的在招岗位有五大类,主要是生产质量类、设备类、研发类、职能类和市场营销类,覆盖区域包含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江苏等地。”扬子江药业集团展位前吸引了不少求职者,企业零售事业部人事经理王丽营表示,集团今年共拿出了350多个含金量十足的岗位招揽人才,现场收到了不少简历。她告诉记者,今年11月上旬,集团还面向盐城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以及商学院开展了多场宣讲会,“期望通过更多校企合作的方式,与学校建立密切联系,招募到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校人才。”
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限公司也是此次与学校签订“就业见习基地协议”的企业之一。该公司人力资源部HRBP周根帮介绍,学校将组织学生前往企业参观,同时推荐大三、大四的学生在公司进行就业实习,“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让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了解岗位,我们也希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留在企业。”
记者注意到,在招聘会现场,企业带着优质岗位前来揽才,不少企业招聘人员走出展台,拿着企业资料向学生介绍企业发展及岗位情况,可谓诚意满满。
东台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招聘台前吸引了很多学生排队投简历。公司招聘高级专员金鹏向记者透露,他们是一家位于盐城东台市的本土企业,正处于事业发展的上升期,对高质量的人才需求很大。这次他带来了动力运行工程师、质量助理工程师等多个岗位,希望吸引盐城师范学院的学子与企业共同发展。金鹏介绍,企业与盐城师范学院共同搭建了招聘会平台,精准匹配优质学生资源,“一般情况下,我们每年会接收40多名学生来到企业进行实习,从试岗到定岗,通过定点培养模式,让高校人才与企业共同成长。”
深化政产学研纵深发展,打造人才“蓄水池”
加强校地企合作,此次招聘会只是盐城师范学院深化政产学研纵深发展的一个缩影。
盐城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刘海燕介绍,围绕江苏“1650”产业体系和盐城23条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盐城师范学院加强人才需求研判,实施“专业结构优化工程”,完善人才供需适配机制,加强省级产教融合品牌专业建设,推进湿地学院、软件学院等产业学院建设,推动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实现合作专业高质量对口就业。
在专业建设方面,盐城师范学院还与盐南高新区合作共建软件学院、信创产业学院,同盐南高新区及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
产学研融合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其核心价值在于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为进一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盐城师范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后,前往企业学习实践,熟悉岗位要求、工作内容等;之后回到学校,带着岗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最后再到企业跟岗学习,将所学进行实践应用。”刘海燕表示,学校还将最新的技术动态和市场需求融入教学中,使毕业生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李艳玲 洪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