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红色历史!学生实践团奔赴革命老区“破解”红军信息传递“密码”
2025-02-08 11:4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深入挖掘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探寻先辈们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近日,南京大学“红韵声色”实践团走进江西革命老区,结合专业所长,围绕“1927 年至 1937 年江西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信息传递方式”这一主题深入调研。

实践团成员于江西省博物馆前合影

“我们深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智慧对于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奋力走好新时代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团队指导老师陈金彪介绍,南京大学党委积极响应中央号召,部署学习实践活动,并在此背景下组建了“红韵声色”团队。团队深入思考如何开展具有独特价值的调研,经过多方考量,最终敲定了一个极具启示意义的选题——1927 年至 1937 年江西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信息传递方式。

陈金彪解释,在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早已与各种高效、高精度的信息传播技术紧密相连,动动手指,信息便能瞬间跨越千山万水。然而,回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形势危急、技术落后、物资匮乏的困境,红军如何实现高效的信息传播,从而完成军队调度和协调作战?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团队成员的好奇与探索冲动。

实践团成员在八一馆调研
实践团成员在赣州市博物馆前合影
走访上饶红色家庭

团队利用寒假奔赴江西多地调研,通过查阅当地档案馆、图书馆的珍贵文献资料,走访革命遗址遗迹,与当地党史专家、老红军后代等进行深入交流,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

在瑞金市博物馆,团队成员仔细浏览展出物件,对相关信息拍照收集并整理存档。在叶坪旧居与二苏大旧址,团队还收集到诸多贴合主题的史料,后又转至赣州博物馆新馆、旧馆及赣州图书馆调研。在上饶,团队参观当地博物馆、走访老红军家庭,收获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在南昌,团队陆续参观南昌八一广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等,在讲解员带领下深入了解南昌起义及革命烈士事迹,拍摄记录资料文物,并开展游客采访与问卷调研。

团队成员表示,据调研发现,在那个艰难的战争年代,大部分武装力量缺少电台和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在江西山区这种复杂地形下,要实现高效协同作战,仅依靠通信兵难以满足及时的通信要求。但艰难困苦难不住红军,他们凭借非凡的智慧,探索出了三类极具创造性的短距离信息传递方法:

第一类是军号,不同的号声蕴含着不同的信息。冲锋号激昂响起,战士们便奋勇向前;集合号吹响,部队迅速集结。然而,军号声音响亮,容易惊扰敌人,一旦被敌人截获号声含义,就可能导致作战计划泄露。

第二类是口哨,其声音传播距离较远,不同频率的哨声代表着不同指令。隐蔽在山林间的战士们可以通过口哨悄然传递信息。但山区自然环境复杂,鸟鸣等噪声时常干扰口哨声的传递,影响信息的准确传达。

第三类是旗语,这是一种无声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挥舞旗帜的不同动作和姿势,在一定距离内实现信息交流。但它要求传递信息的双方必须处于彼此的目测距离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另外,秘密交通线也是重要的信息传递通道。信件传递则在相对安全的区域内,承担着沟通联络的任务。这些多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在不同作战环境中灵活运用,共同构建起红军的信息传递网络,保障了军事行动的顺利开展。

团队负责人危志慧表示,在本次调研工作中,团队发现了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尽管各博物馆在馆藏资料方面,均有涉及红军信息传递的内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博物馆设置专门展示红军信息传递的独立展厅,也未开设与之相关的专题展区。这些宝贵的资料被分散在各类不同的专题当中,例如有的被放置在革命历史综合专题里,与其他众多历史事件资料混杂;有的则被收录于特定战役专题内,仅仅作为其中的一小部分呈现。

危志慧说:“这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红军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构建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传递体系,充分彰显了红军坚定的理想信念、非凡的智慧。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先烈们创造的伟大精神,继续完成伟大事业,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对党的革命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后续团队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和宣传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丰富史料。据了解,未来,团队计划将调研成果整理成册,向更多人讲述这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让更多人从红军的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王慧云

标签:
责编:王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