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何上好“大思政课”?省教育厅召开的这场发布会这样说
2025-02-21 17:39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2月21日,江苏省教育厅召开乙巳蛇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江苏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有关情况、经验做法和下一步工作构想。据了解,省教育厅将全面深化“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着力在提升课堂质量、强化实践育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拓展工作格局上下功夫,加快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融入思政课

“新时代伟大成就是鲜活的思政教材,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思政课教科书。”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刚说。

南京理工大学联合周恩来纪念馆及淮安中学、周恩来红军小学等,围绕周恩来精神推出覆盖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系列思政课程;苏州大学组织思政课教师前往苏州工业园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开展“紧跟习近平总书记脚步 牢记初心使命”研学活动,感悟新思想的实践伟力;中国矿业大学把徐州市进行生态修复、推进转型发展的“潘安湖方案”和“徐州样本”作为思政课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在江苏,一批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场馆里的思政课”和“行走的思政课”正不断涌现。

2024年以来,省教育厅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苏’写‘四个新’篇章”这一主题,从“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四个方面,邀请高校知名专家学者开设系列讲座,并进行现场录制,形成江苏高校思政大课课程辅助资源包。

作为课程制作团队的一员,王刚介绍,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了江苏特色。“我们首期开设录制了9场专题讲座,全方位展现江苏在‘四个新’方面的探索和成效,深入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为什么行、行在何处、行向何方。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邀请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以‘顶天立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遥操作机器人技术研究’为题,讲授江苏高校在机器人技术方面的创新研究。”

课程建设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2024年以来,省教育厅组织相关高校依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一体化示范课程开发。

作为课程开发团队成员之一,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季卫兵表示,首批示范课程聚焦江苏省优质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确定了四个系列课程开发的主题。以依托周恩来纪念馆开发课程为例,选定《像周恩来那样成才奋斗》(《学习周恩来 成才担大任》)为主题,同时确定从“爱国”“立志”“家风”三个切入点开发面向不同学段的课程,即每个学段均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分别开发一节课程。

多维度优化“大思政课”教师队伍

在江苏,涌现出徐川、何畏、唐忠宝等一批受学生喜爱,有影响力的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近年来,江苏专兼互补,多维度优化“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潘漫介绍,省教育厅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力有效推进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连续三年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强化高校党委主体责任意识,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配备达标。截至2024年,全省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师生比已达1:350的国家规定要求。

同时,全省择优选聘兼职教师。积极聘请党政领导干部和知名专家、模范人物、大国工匠等各行业先进典型常态化进校园讲思政课。推动各地各高校建立“大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邀请符合条件的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的专家学者、优秀讲解员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通过宣讲、展览、座谈等多种形式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出“爱国奋斗·南航担当”校友总师系列思政公开课,先后邀请重大工程型号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校友讲授国产大飞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新时代重大科技成就,激励广大学生献身国防、空天报国。

培育选树优秀教师也是优化“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一环。实施高校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7批次81人列入培养计划,为全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青年力量”。完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集体备课、展示交流等方式,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水平。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江苏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思政课教师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校馆合作,开展“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建设

潘漫表示,下一阶段,省教育厅将全面深化“大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着力在提升课堂质量、强化实践育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拓展工作格局上下功夫,加快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例如,进一步拓宽渠道,在持续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积极聘请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广泛开展“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建设,联合文物部门推动博物馆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建立完善校馆合作长效机制,让江苏丰厚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思政课建设的鲜活教材;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快形成与一体化建设相适应的大中小学贯通协调机制,在一体化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践教学、集体备课等方面形成一批可迁移、易推广的实践成果等。

去年底,省教育厅联合省文物局就推进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建设工作作出部署,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系统推动各地博物馆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建设,拓展江苏“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格局。“2月18日,江苏‘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扬州专场活动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办,5位思政课教师进行大中小学‘博物馆里的运河思政’教学展示交流,极大提升了运河思政课的有效性和吸引力。”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邹燕说,“发挥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区域综合项目和全国、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作用,推动各设区市教育部门、文物部门等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时代价值和思想内涵,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形成一堂覆盖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形成‘一城一馆一课’品牌活动。”

南京作为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的“博物馆之城”之一,文博资源丰富,现有登记备案博物馆82家,国家等级博物馆19家。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尚军表示,这些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为南京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生动素材。比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面向学生开设“行前一课”等“六个一课”,截至2024年,南京全市8000多名中学生参加学习。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记者 国亚妮

标签:
责编:国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