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校园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正在上演。3月13日晚,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研习社在一站式学生社区活动室开展“共读经典·共话未来”主题思享会。社团指导老师哲学博士、副教授薛丁辉与三十余名青年学子围坐一堂,在师生共读、思想共鸣中触摸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脉搏,共同探寻真理坐标和时代回响。

理论深耕:在经典文本中探寻真理坐标
打开《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第二卷,扑面而来的是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反映。薛丁辉老师从著作选读的时间、系统、理论、实践四个维度向同学们分享了著作蕴含的时代性、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特色,引领同学们穿梭于经典文本的时空隧道。同时,基于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概念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革命性突破,到《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理论对现代社会的诊断预见,他通过文本解读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维度:作为科学方法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价值立场的人民性特征,作为实践品格的时代回应。当讲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时候,薛丁辉老师特意停顿:“这个论断在人工智能时代展现出新的诠释空间——当算法开始影响人的主体性建构,我们更需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指引。”这番阐释让在场同学频频颔首。

青春诠释:让经典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四位来自不同学院的青年学子从多元化视角作了诠释和分享,为经典文本注入了青春的注脚。集成电路学院王苏杭同学通过《青年马克思》影片讲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以及马克思从浪漫诗人到革命导师的思想嬗变,讲述青年马克思为摩泽尔河畔的葡萄农发声,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最初萌芽;范凯同学借助《觉醒年代》中陈望道蘸墨吃粽的经典场景,论证“真理的甘甜源于实践淬炼”,号召同学们要铭记"五四运动"历史,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为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人工智能学院程家乐同学通过《共产党宣言》文本,将“资产阶级创造的百年生产力奇迹”与人工智能革命进行跨时空对照,他说,“马克思惊叹的蒸汽机技术爆炸,恰似DeepSeek重构知识生产的今天。”商学院朱晶晶同学通过《志愿军:存亡之战》影片中的一句独白“花虽然干了,可香味还在,这是好日子的味道”为切入,她认为,“物质的形态终会消逝,但千万志愿军战士用生命浇灌的精神之花,早已在人类解放的历史长河中凝成永恒芬芳。”


薪火相传:构建师生共思共学共进新范式
活动高潮出现在师生互动环节,当被问及我们青年大学生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时,薛丁辉老师寄望同学们要在关注生活、社会热点中寻找“三个看见”:“在科技创新中看见唯物辩证法的实践逻辑,在乡村振兴中看见群众史观的当代演绎,在国际风云中看见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映照。”这种将经典理论嵌入青年生活场景的阐释方式,让抽象理论瞬间变得可触可感。
活动尾声,同学们纷纷表达要持续推进“经典研读接力”,计划以章节领读、问题研讨、实践调研等方式延续这场思想盛宴。“今天我们不是简单地‘回到马克思’,而是带着21世纪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与经典的对话中寻找通向未来的钥匙。”薛丁辉老师说。(薛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