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经济与实践创新深度交融的新时代,如何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给出了创新答案。
2024年7月至12月,在各级审计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组织147名2023级审计专硕研究生,分赴20余家审计机构开展沉浸式专业实践。在此过程中,学院党委将思政教育创新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精心组织实习小组临时党支部开展“循足迹,铸审心”红色研学活动。以七个红色基地为课堂,深入学习党的历史与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将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促进研究生党员在沉浸式研学中加深对中国审计事业创新发展的理解和认同,以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审计实践中,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审计事业奋斗者和实干家努力奋斗。
从百年历史中感悟审计初心

初心之地,百年风华。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默默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到成立、从孕育到诞生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核。上海市浦东新区审计局实习组临时党支部的同志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展厅,在文物《共产党宣言》、雕塑《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油画《星火》等展陈之间,重温那段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
“最触动我的是‘生锈的枪炮与泛黄的家书’展柜,在带着弹痕的武器旁,烈士绝笔信中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依然墨色如新。”信仰是有重量的,忆及展厅内一件件穿越百年的珍贵文物时,封睿婷如是说道。
两本《新青年》杂志业已陈旧,可它承载的思想依旧激扬。“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审计工作有相通之处,都要用真理穿透迷雾。”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信访工单数据的整理工作,薛晓钰有感而发,“《新青年》用科学破除封建迷信,审计人员用数据揭示经济本质。”穿透表象见真章,已成为她的实习箴言。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纪念馆的留言墙上,挂满了前来参观的人们对党和祖国的告白。同志们也纷纷写下“为国而审,为民而计”的青春誓言。正如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所言,“作始也简,将毕也巨”,新时代的审计人使命在肩。
以张謇精神作答廉洁审计

走进南通博物苑的新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张謇先生的大幅画像,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在诉说着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南通市审计局实习组临时党支部将从这里开始,沉浸式感受这位清末状元诚信廉公、勤政为民的廉正人生。
透过层层玻璃,“爱国情怀”“开放胸襟”“创新精神”“诚信品格”“社会责任”“薪火相传”六个主题版块中的一件件展品跨越时间,以更加厚重的姿态向支部党员展示着张謇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廉正思想。
展馆中央,《家诫》碑劈面而立,上面篆刻着张謇对家人及后世的谆谆教诲。张謇不仅自身秉持“忠信笃敬”“诚信廉公”的理念,对家人的要求亦是如此。想起近年党的自我革命掀起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浪潮,张杰霖认为,“与其贪浊而富,不如廉洁而贫,在物欲横流中更要守住廉洁底线。”
张謇廉洁奉公的理念犹如一座精神丰碑,在近代历史长河中巍然矗立,其道德光芒穿透百年时光,依然映照着当代社会的价值追求。青年审计人更需要传承张謇“人可以穷,可以死,不可无良”的精神火种,将廉洁自律的准绳贯穿于每个审计环节。
以铁军精神锻造审计为民担当

广场上,一尊新四军战士手持军号的雕像始终迎着朝阳,“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怀着崇敬的心情,盐城市审计局实习组临时党支部来到了新四军纪念馆,每一步都是对历史的致敬,每一眼都是对先烈的缅怀。
支部党员们在肃穆的展厅中认真学习英雄的故事,馆内的历史照片、文物史料、模拟场景等仿佛将她们带回了那个战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驻足在新四军穿过的、打满了补丁的军装前,王媛媛想象着他们在寒冬酷暑中坚守阵地的坚韧,“破旧的军装,却承载了新四军不屈的精神和对信仰的忠诚。”
近两米高的石碑上,570字的碑文镌刻了一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先辈们仅用78天就建成了一条45公里长的坚固海堤。回望这一民生工程,沈强生不禁感叹,“正是因为新四军融入人民、依靠人民,才能保留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通过一张张照片、一份份史料、一件件实物,支部党员深切感受到新四军“铁”的担当,接受了精神的洗礼,加强了党员同志们为国审、为民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今后的审计生涯中,同志们也能发挥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愈发坚定地为人民服务。
以拳拳报国心争做有为审计人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漫步西南联大旧址,仿佛走进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写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门匾,瞬间将人带回1938年的昆明——硝烟蔽日时,三校师生跨越千里,在铁皮屋顶下续写中华文脉。云南省审计厅实习组临时党支部的同志们循着历史的褶皱,触摸着西南联大留给后世的精神丰碑。
站在复原的“铁皮教室”门前,段蔼珏仿佛看到当年下雨时联大学子在如敲鼓鸣锣的教室里上课的情景;仿佛听到大师们讲课的声音,却突然被防空警报打断。她低头沉思,“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师生们却依然坚守学术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展现了教书救国、读书为国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循着旧址遗迹,支部党员们来到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前,光影斑驳间,碑后刻着的联大八百多名参军学生的名字熠熠生辉。同志们伫立在纪念碑前,目光庄重而专注,这份家国情怀深深触动着在场的每一位党员。
新时代的审计青年要传承好弘扬好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审计事业发展的时代洪流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书写审计新篇章。
以周恩来精神淬炼审计忠诚担当

穿过海棠掩映的院门,周恩来汉白玉雕像手持书卷巍然伫立,目光如炬凝视远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仿佛穿透时空,将人带回1917年的天津码头——少年周恩来负笈东渡时,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淮安市审计局实习组临时党支部在周恩来纪念馆深切感受着这位时代楷模毕生践行的崇高风范。
在复原的西花厅办公区,玻璃柜中的总理台历吸引了党员同志们的目光——根据1974年3月26日的工作日程,周总理连续工作了23小时,而当日医疗日志显示他正承受着膀胱癌晚期的剧痛。这份“鞠躬尽瘁为人民”的赤子之心,正是新时代审计人需要接棒的精神火炬。
移步至“十里长街送总理”影像展区,黑白胶片中肃穆无声的人海长龙,与玻璃展柜里《周总理的十条家规》斑驳字迹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当“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的家训映入眼帘,展柜里那件满是补丁的衬衫仿佛在低语——要永葆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伫立于周总理汉白玉雕像前,支部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海棠枝影摇曳间,誓言与展墙上“畏人民、畏历史”的烫金箴言交织共振。大家抚触胸前的党徽,承诺要以周恩来精神为镜鉴,在审计实践中锤炼“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的审计担当,让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在新时代绽放光华。
做敢于斗争的审计青年

苍松翠柏环绕的宜兴革命纪念园庄严肃穆,巍峨的纪念碑矗立眼前,碑上 “革命烈士纪念碑” 七个大字遒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那段风云激荡、可歌可泣的历史。宜兴市审计局实习组临时党支部来到宜兴革命烈士纪念馆,感悟革命先烈的碧血丹心。
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实物展品、一段段翔实的文字记载有序陈列。党员同志们沿着展线前行,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历史中的先辈们紧密相连。同志们看着革命志士用过的破旧枪支,简陋却弥足珍贵,它们承载着先烈坚定的信仰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在抗日战争时期展区,一封封写满誓言的家书吸引了黄业涵的目光,质朴的文字中饱含着对家人的思念、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这些家书,不仅是烈士们留给亲人的最后念想,更彰显着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民族危亡之际,无数英烈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慷慨赴难,舍生忘死。
站在英名墙前,党员同志们不禁肃然起敬,心中涌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场”上,审计新兵要秉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气,忠诚践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要求,为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而顽强奋斗。
共创世界审计事业新未来

踏入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一座栩栩如生的金色雕像振翼欲飞,上面赫然写着“正义之神”四个大字。南京市审计局实习组临时党支部的同志们驻足仰望,思绪穿回到抗日战争时期——山河破碎之际,中苏美三国飞行员在此歃血为盟,用铁翼筑起空中长城。
沿着展陈脉络继续向前,党员同志们的目光驻留在展柜内一件斑驳的飞行员夹克上。这是美国飞行员援华时穿过的衣服,内衬下摆上写着“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这块“血符”凝结着鲜血与生命,是中美等国人民并肩战斗的标志。在一件件珍贵文物的见证下,那段珍贵的友谊跨越漫漫时空,至今依旧熠熠生辉 。
纪念馆外的广场上,30座成弧形排列的英烈碑镌刻着4296名中外抗日航空先烈的姓名。“虽然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但是追求正义、热爱和平的共同理想让中外人民站到了一起”,沈红彤感慨万千。
“飞虎情谊”历久弥新,“飞虎队”精神也将跨越历史长河,持续闪耀,昭示着未来发展方向。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审计青年应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跨越国界、深入交流,共同绘就世界审计事业的崭新蓝图,携手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知行合一,笃行致远。从叩问初心使命到感悟审计初心、从学习张謇生平到守住廉洁底线、从传承“铁军”精神到体悟为民情怀、从了解联大历史到厚植爱国之心、从接棒恩来精神到淬炼忠诚担当、从回顾革命历程到践行斗争精神、从重温飞虎情谊到延续飞虎精神。临时党支部的同志们追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在专业实习过程中贯彻讲话精神。
此次“循足迹,铸审心”活动是政府审计学院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的有效实践,激励研究生党员在沉浸式研学中筑牢审计初心。未来,政府审计学院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思政筑基、实践赋能”的育人模式,引导青年审计人在新时代审计事业中书写“强国有我,审以兴邦”的青春答卷。(李明琦 李宇博 薛晓钰 王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