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与泥土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以别样方式“育”见劳动之美
2025-04-10 10:03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扛锄头翻土地、编草鞋磨豆腐,在桃李园栽下“青春树”,敲开老乡家门调研乡村振兴……2025年4月1日-3日,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高二年级的学子们上演了一场“劳动变形记”——在南京市鼓楼区社会实践基地,这些习惯扫码点餐的“Z世代”,用三天两夜的时间,沉浸式感受劳动之美,用行动写下关于成长最鲜活的注脚。

创意满满,劳动教育也能玩出新花样

“被子叠成豆腐块,毛巾摆成平行线,连牙刷朝向都有讲究……这可比解数学题难多了!”学农首日,一场特别的“劳动启蒙”在哨声中拉开帷幕。基地教官将内务整理细化为量化指标,同学们在“毫米级较真”中逐渐悟出深意——劳动纪律不是约束,而是“把平凡做到极致的修行”。

下午的陆地和水上拓展训练,则让劳动教育切换至“热血模式”。水上闯关区,同学们组成“人链”横渡浮桥,在陆地障碍场,同学们齐心协力跨越障碍,在互相鼓励中挑战各种不可能。

次日,劳动课程全面展开。一群“都市娃”跟着教官学习“三锄两翻一平土”的绝活,了解植物种植技术,亲手浇灌树木幼苗。在传统技艺课上,同学们学着编织草鞋、采摘茶叶、制作豆腐、包饺子。这些传统技艺中藏着的智慧让“00”后们惊叹不已,同学们感慨:“推石磨做豆腐时,‘腐’‘离’‘汤’‘黄’的谐音寓意,让我读懂了劳动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的传承。”

“同学们在翻土时有人研究力学角度,编草鞋时讨论非遗传承,就连包饺子都讲究起创意美学……劳动把课本上零散的知识串成了珍珠。”带队老师陈志伟看着同学们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分外欣慰。

走进乡村,在调研中读懂“乡土中国”

“在种田的过程中,最难的环节是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选择在城里打工,您担心未来耕种问题吗?”“您觉得无人机播种和人工播种哪个更‘懂’庄稼?”……在农户的院子里,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求知欲,抓住机会与农户开展了一场对话。

这场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调研,让同学们带着《乡土中国》的学术视角走进现实田野,近距离触摸乡村振兴的肌理。同学们与农户一同劳动,一同吃饭,在深入的采访中,了解着农村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的变迁。

“我们带学生走进农家院,不仅是让他们当‘社会观察员’,更要成为‘问题发现者’。”高二年级部主任夏广付介绍,这次别出心裁地设置乡村调研环节,藏着学校的育人巧思。“同学们通过调研,既能在‘书本中国’与‘乡土中国’之间打破认知壁垒,又能将‘问题意识’种进孩子们的心里。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追问,正是学校适应教育所倡导的‘以问题驱动成长’。”

把课堂“种”进泥土里,“适应教育”更添新意

据了解,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创新性地提出了“适应教育”的理念,“适应教育”不是让学生被动适应规则,而是主动适应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其中,劳动教育便是学校适应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扎实推进劳动教育,也收获着一个接一个的惊喜,在2024年鼓楼区青少年劳动技能竞赛中,学校一举拿下个人和团体特等奖。此次活动,将劳技课从方正的黑板前转移到起伏的田垄间,空间迁移的背后是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教育理念的又一次革新。

“这代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体验艰辛’,而是懂得未来无论手握代码还是锄头,都要有向下扎根、向上成长的力量。”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校长汪菁表示,“我们要让劳动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棱镜,透过这面镜子,他们既能看见稻穗低垂的谦逊,也能读懂大地承载的担当。”(记者 李艳玲 通讯员 王芳)

标签:
责编: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