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荣获全国劳模后,马艳东第一时间回母校“传经送宝”
2025-05-07 17:55  来源: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

“苦练本领是根基。”“我们学校是出全国劳模的宝地,要抓住机遇努力成长。”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话语,不时引起师生的阵阵掌声……5月6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邀请全国劳动模范、杰出校友、中国铸造大工匠、最美科技工作者、恒立液压常州铸造分公司制造总监马艳东回母校,为师生宣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活动现场,校党委书记席海涛和马艳东亲切交谈,校领导、党委委员与马艳东合影留念。马艳东还特意邀请四位昔日恩师——张燏、薛茂权、徐克选、黄之德欢聚一堂,并向他们献花致谢。

宣讲会上,马艳东回忆了4月28日在北京参加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经过,谈了自己的获奖感言:“我胸前的这些荣誉,不是凭空得来的,每一枚奖章背后,都是数不清的汗水和坚持。荣誉加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咱们学校向来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的全国劳模不止我一个,还有师兄邓建军、吴宏胜,这说明只要肯下苦功夫,机会永远会青睐有准备的人。”他鼓励同学们,每一滴汗水都有回响,每一份坚持都是未来的馈赠。不要被“不可能”吓退,更不要被“做不到”定义。“只要足够努力,在座的各位同学都可以当劳模!”

“想要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稳、走得远,苦练本领是根基。”马艳东回顾了自己从一名普通设备管理员做起,成长为大国工匠的经历。在他刚入行的时候,面对公司中超过80%的进口设备,他深知若想成为优秀的设备管理员,必须精通日语、英语等专业术语,以深入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他利用午休时间,深入资料室研读设备手册,晚上则坐在电脑前仔细查询每个单词的准确含义,以便熟练掌握日本SRB、德国DMG等各类关键设备原理。马艳东把车间当成第二个家,“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图纸画废掉一摞又一摞,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让我把技术练到了骨子里。”

“本领练扎实了,还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制造行业,0.01毫米的误差可能就会导致产品报废。大家不要觉得这些细微之处无关紧要,真正的高手都是在毫厘之间见真章。”马艳东回忆校园学习生活,“记得一次实训课上,有同学因省略了刀具预热的‘小善’导致工件报废。实训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后来成了我的工作信条。在参与液压铸造中熔炼和砂芯制造时,我们团队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和近千次的反复试验,终于成功总结出液压控制多路阀生产过程中的320多个关键质量控制参数点,并研发出垂直立浇砂芯铸造工艺,将国际先进的液压件铸造熔炼技术提升了50%——这就是精益求精的力量。”他勉励同学们,新时代的技术人员既要能做“毫米之争”的苦功夫,也要有“跨界融合”的思维方式。“希望你们保持对精度的执着,让工匠精神在智能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马艳东的报告在师生群体中引发强烈共鸣,让大家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体会。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老师感慨道:“马艳东用亲身经历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深刻内涵,这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把劳模故事融入思政课堂,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让‘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扎根学生心间。”听取报告的学生们同样深受触动。该校24软件中外331班的朱易天同学激动地说:“以前觉得‘劳模’离我们很遥远,听完马艳东师兄的分享才知道,原来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在向劳模精神靠近。我要用苦练本领的实际行动,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奋斗篇章。”而24现场工程师2班周婉如和张帅含同学则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我们要以师兄为榜样,在以后的学业和工作中追求极致,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努力践行工匠精神。”

为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工匠之魂,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劳模工作室”,校长杨劲松和马艳东共同为“劳模工作室”揭牌。同时,学校聘任马艳东为“劳模工作室”负责人,并为马艳东颁发聘书。谈及对母校未来发展的期许,马艳东表示:“作为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我始终铭记母校的培育之恩。未来,我将协助母校邀请全国技术能手、行业领军人物走进校园,搭建起学生与一线工匠面对面交流的桥梁。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咱们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硬核实力,把母校的品牌擦得更亮、打得更响,让‘劳模摇篮’的美誉传遍四方!”(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沈叶菁)

标签:
责编:韩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