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载体,在提质增效新阶段,应聚焦“高品质居学、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三大目标,坚持“党建引领、空间优化、数字赋能、主体融通”四维驱动,将学生居所打造成育人“综合体”,深化“一站式”综合管理模式建设。
党建引领驱动 模式创新聚合力
提高党团组织覆盖面。构建学生社区三级党建架构,促进“空间网格化+组织功能化”转型。在社区(书院)党委、党总支基础上,创新网格化党建模式,打破传统年级、专业界限,按社区功能区域划分网格单元,设立功能型党支部或党小组,推动党团组织进楼宇、进寝室,连接师生、引领发展。
提高党政部门协同力。构建“五位一体”协作机制,打造党委统一领导、牵头部门统筹规划、职能部门主动参与、教学科研单位输入资源、后勤部门保障运行的合作范式,形成上下贯通、多方联动、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提高党建活动含金量。推动“社区支部+学院支部”“社区支部+校外支部”联学共建,将理论宣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融入宿舍区。组建社区党员先锋队,做实志愿公益,为党员宿舍挂牌,开展成才承诺,充分发挥党员的“头雁效应”。通过一批“党建+”育人品牌,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育人生态,将党建优势转化为育人动能。
空间优化驱动 场域建构强效能
物理空间功能重塑。突出科学规划、布局重构、因地制宜,合理改造社区楼宇。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因校制宜、五育并举,以学生事务服务大厅为枢纽,环绕建设党群服务站、征兵工作站、身心健康提升站、学业加油站、质量文化浸润站、急救教育体验站、工匠精神传承站、南田艺术传习社、劳动教育体验站等多个特色功能站点,打造“一站式”育人场域建构的“1+N”模式。
文化空间场景拓展。通过“微党课”“线上家长会”“云上之约”等形式推动教育资源跨时空辐射,促进虚拟空间与实体场域结合,增强师生互动黏性,提高场景化育人效果。创设沉浸式文化情境、整合数字叙事要素,将主流价值观融入社区日常互动,推动文化认同从表层认知向深层内化跃迁。
制度空间契约治理。突出以生为本,通过自治委员会、楼栋管理委员会等组织,赋予学生决策权、监督权。实行“社区公约制”,明确党团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共享厨房、健身房等空间预约规则与使用规范,禁止私人聚会及商业活动。推行“谁使用谁负责”,要求使用者承担设施维护、卫生清洁等责任,避免资源浪费。
数字赋能驱动 智慧治理提质量
学工事务数字化。开发线上“一站式”服务平台,优化奖助资金申请、活动场地预约、证件补办等相关业务流程,促进学生事务高频业务“一网通办、多端触达”。建设智能问答系统、AI辅导员等平台,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24小时自助咨询,让“数据多跑路、学生少跑腿”。
学生数据业务化。建好“智慧社区”数字驾驶舱,链接泛在智能设备,接入各个平台数据,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学业、消费、资助、门禁记录、图书借阅、招生就业、行为轨迹等数据互融互通。用更科学、更先进的算法实现挖掘数据价值,生成数据画像,找出个性需求,量身定制“菜单式”方案,促进育人策略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治驱动。
行为研判智能化。联动公安、消防等部门建立“平安社区预警系统”,通过行为数据分析实现安全风险前置干预。分析成绩波动、考勤异常、网络依赖等多项指标,提前识别学业困难群体;整合消费异常、社交回避、就寝规律等行为数据,结合心理健康测评数据,构建心理问题预测模型,提高风险识别准确率。
主体融通驱动 协同育人创生态
疏通协同育人堵点。创新学生社区管理,构建“区长-楼长-层长-室长”多级网格,覆盖学生社区管理全链条,明确各层级职责,缩短学生居学问题响应时间,打通一站式服务最后100米。将社区育人纳入职称评审、绩效考核体系,激发专业教师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吸纳学生骨干、家长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形成“自下而上”的管理闭环。
激活校内主体动能。通过服务下沉、“楼长有约”等措施,将领导干部从“管理者”转为“对话者”,懂互动、善倾听、能共情,把社区情感治理做到位。安排辅导员“驻楼办公”“住楼值宿”,把事务处理、生涯规划、心理疏导等“送上门”。成立学生自治组织,赋权学生参与社区空间运营,收集建议和意见。挖掘优秀学生典型,推广朋辈引领、携手互助。
邀请校外主体共建。校地协同,联动乡镇街道开展“非遗进学生社区”等活动,拓宽文化育人资源边界。校企联动,引入知名大型企业在社区举办“工匠工坊”,将产业文化融入职业素养培育。打造校政企发展共同体,实现校外力量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融入,促进学生社区可持续发展。
面向未来,各校需秉持“校园即社区”“寝室同教室”的理念,在思政引领力强化、标准化建设、数字化迭代、制度化保障等方面持续探索,不断优化“居学一体、多元协同、场景融合”的育人生态,使“一站式”学生社区真正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沃土。
(作者:姜庆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