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纷繁的时代浪潮中,如何让思政教育既扎根历史又面向未来?如何将青年教师锻造成一支政治过硬、育人有方的思政教育主力军?5月14日,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致远课堂”再度启航,近40名青年教师走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通过沉浸式研学、跨领域对话与新媒体实践,探索“大思政”育人创新路径,为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书写生动注脚。

踏寻红色印记,深悟育人使命
踏入新华日报报史馆,青年教师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馆内丰富的史料、珍贵的文物以及翔实的记载,生动展现了新华日报自创办以来的光辉历程。从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们在枪林弹雨中坚守新闻阵地,到和平建设时期,媒体人不断创新、传播时代强音,每一段故事都深深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在参观过程中,老师们了解到新华日报在艰难环境下,如何突破重重封锁,将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为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老师们深刻感受到新闻工作者在传播红色思想时的使命担当,纷纷表示,要将这种不畏艰难、坚持真理的精神,融入日常教学,用红色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聆听思想之声,点燃信仰之灯
活动特别邀请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彦秋为青年教师带来“点燃信仰之灯 培育时代新人”主题讲座。徐彦秋结合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鼓励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在教育岗位上坚守初心、勇担使命。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每一次班会、每一堂课,甚至每一句不经意的引导,都可能成为塑造灵魂的重要契机。”讲座中,徐彦秋的话语掷地有声:“不管我们教授的是哪门课,我们的思政水平不仅决定着课堂的高度,更影响着学生的精神底色。”这番话引发了青年教师们的强烈共鸣。

樊华老师在听完讲座后表示:“徐老师的讲座让我对思政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日常教育中,教师自身要对爱国主义有着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点亮信仰的灯塔。”

新媒体探新路,拓展思政教育新路径
走进中国江苏网,青年教师们亲身体验AI、交互式H5等技术的应用,感受到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的创新活力。老师们纷纷表示,媒体“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传播方式,不仅让信息传播接地气、有朝气,而且让正能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迸发出大能量。这种创新探索为学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青年教师杨依瑶兴奋地说:“原来红色文化的传播可以如此新颖有趣!我要把这些创新的方法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据了解,“致远课堂”是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倾力打造的青年教师成长平台。“致远课堂”开展三年以来,通过与“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共建“好学致远E起学习”工作室、孵化党员示范课、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逐步构建起独具六十六中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此次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是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思政育人的又一次破圈探索。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从“单兵作战”转向“协同育人”,“致远课堂”正在书写六十六中思政教育的创新答卷。
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校长汪菁表示,未来,“致远课堂” 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探索“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青年教师搭建更广阔的成长平台。通过多元实践,推动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着力培养更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教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