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南京市金陵中学③】课程篇 | 通过课程出新,丰富育人实践的内涵
2025-07-05 12:21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李睿哲  
1

今年5月5日,南京市金陵中学江心洲校区,在众多家长见证下,金陵中学党委书记孙小红为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坤颁发“科学副校长”聘书。这波看似“反向”的操作,令不少家长直呼:“金中厉害了!”

南京市金陵中学党委书记孙小红颁发“科学副校长”聘书

事实上,赵坤带领科学家团队助理金中背后,是这所南京头部高中着眼未来,进一步谋划课程出新,旨在为金中学子带来更具科学家视野的前瞻课堂的重要一举。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赵坤

让课程的创新,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在百年名校金陵中学,有一项必修课程的内容深受学生喜爱——动手做一盏小夜灯。

小夜灯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需要运用诸多跨学科的能力素养。从焊接一个个独立的电容、电阻、USB接口和半导体器件,到自己设计电路板、建模创作外观、运用数控加工设备或3D打印技术制作小夜灯的外壳,再到自行完成组装……仅仅一项为孩子们实现“小夜灯自由”的课程,前后便多次调动起学生的工程思维。

与国家当前非常重视的新工科密切关联的一个词,叫STEAM教育,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教育,最鲜明的特征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破过往学科之间的壁垒,在跨界的同时促成创新。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决定未来国家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都离不开STEAM教育。而STEAM教育的底座,就是工程思维。

5月11日第11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江苏赛区活动在金中江心洲校区落下帷幕

金陵中学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从1997年研究性学习开全国综合实践课程先河,到2010年首创“高校-高中”合作项目,再到2017年成立STEAM中心、2020年创建江苏省科创课程基地、2021年学校“普通高中科创教育二十年探索”荣获江苏省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并迎来与南京大学的全面深度合作,学校始终以课程为载体、课堂为依托,不断与时俱进、迭代育人实践的方式。

“老师,这是角度受力是标准的物理问题,我去查查测量方案”“老师,这个问题得找数学老师教我高数,肯定能算出来”“老师!这啥材料?这么神奇?化学分子结构是啥”……这样的场景既不是在物理课上,也不是在数学课上,更不是在化学和信息课上,而是在金陵中学STEAM中心的融合课堂上。

在这里,一众课程演化为多样化内涵发展的平台,人工智能选修课、程序设计选修课、3D打印选修课、创客选修课、机器人社团、结构设计与建筑社、电子制作与传感器社团,一个个令孩子们循着兴趣“扎个猛子”,抬起头来又恍然发觉知识之美的课堂,成为塑造人才的基石。

“金中学习氛围浓厚,拓宽了我的视野,老师们总能用引人入胜的课堂和独到的见解启发我们思考。”高一(14)班学生储凡毅举例说,通用技术课上他们便会以小组为单位,深度参与科研课题,上学期还重点研究了屋顶的木结构设计。

不仅学得好考得好,更是助力学生发展好

今年2月,新一期“南京大学-金陵中学”零年级计划先修课程与金中学子见面。作为“南大-金中”双高贯通系列课程之一,南京大学文学院在金陵中学开设的语文阅读课程已走过整整四载春秋。早在2021年3月,南大“零年级计划”便走进南京市金陵中学,启动“经典导读”“文学创作”等人文学科零年级计划先修课程。

从《论语》、《孟子》选读、《红楼梦》整本阅读、鲁迅作品选读,到当代小说、当代诗歌、文学创作等,南京大学人文先修课程由文学院各专业的教授共同授课,通过讲授中国历史上文学与艺术经典,引领学生领略古今中外文学与艺术经典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同时解析经典名著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完成全部课程并通过考核的学生,经高考被南京大学录取后,将获得南大先修课程学分互认系统的1个选修课程学分。

在南大教授傅元峰看来,将大学先修课程引入金陵中学无疑是高中学段课堂教学的重要变革,“给高中生上课,并不是将大学课程‘照搬’进入高中提前教育,而是播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种子。”过去四年中,傅元峰、徐兴无、董晓、王彬彬等多位知名教授连续7个学期组团走进金中,在讲台上共同点亮人文之光。

金中中美班UCLA全球课堂项目执行主任Justin Zackey博士

在金中国际部,中美班的AP先修课程——“UCLA全球课堂”,同样帮助众多学子更早一步接触到美国高校的学术氛围。“高中阶段修完的学分不仅在加州系的8所大学,而且全美很多高校都能转换成大学学分,这让我们大学校园里的学分进度快于其他同学,在选课上占据优势,更有利于提前毕业或攻读双专业。”手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多伦多大学4份offer的中美班高三学生王煜昕透露。

正是基于课程结构的不断优化,金陵中学副校长邢启华表示,金中学子不仅学得好、考得好、录得好,后续发展往往也更好。

依托基地建设,令课程体系分级融通“有章可循”

金陵中学的课程创新,与学校三大省级课程基地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金陵中学校长夏广平介绍,金中依托“以传感器为载体的物化课程基地”“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基地”和“智慧融通的科创课程基地”等三个江苏省级课程基地,构建“基础夯实-竞赛提升-科研浸润”的阶梯式培养链。

值得一提的是,三大基地中,“以传感器为载体的物化课程基地”还是江苏省首批省级课程基地,围绕“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通过实践增强学生解读现代化科技产品的能力,目前已孵化出DIS实验探究、传感器制作与设计、应用仿真实验、数字电路设计与制作等7门选修课,出版了《做做简单传感器》等三本校本教材。而“智慧融通的科创课程基地”则面向高一、高二年级,每周开设电子创意模块、数据与算法模块等基础必修课,多名教师在推动课程出新的过程中斩获“江苏省教学实验设计一等奖”。

此外,江苏省化学竞赛高端实验创新中心也坐落于金陵中学。化竞中心凭借持续优化的竞赛课程、崭新打造的高端化学实验室,构建了支撑学生高端成长所需的课程体系与学习场域。近三年,中心共获化学竞赛全国银牌1枚、国一奖5人、省一奖68人、省二奖180人,另获英国化学奥赛银奖3枚、铜奖4枚,加拿大化学奥赛金奖3枚、银奖8枚、铜奖2枚。

“应该说,学校通过基地的建设,以及对于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的再整合、再开发,建构了一整套‘金陵中学分级融通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满足了当前学生创新实践的发展需求。”邢启华介绍,所谓“分级融通”,就是既要依据国家课标、有“人人参与的基础课程”,又要有“个性化选择的拓展课程”,还需设立“进阶选拔的拔尖课程”。

正因理念扎根深、地基筑得牢,金陵中学的课程水准与课堂质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助力学校成为孕育各类英才的“摇篮”。

得益于此,“五一”小长假期间,金中官宣:今年在“南大班”和“吴健雄班”之外,隆重推出全新班型——“行健班”。

“行健班”不仅将借鉴大学综合评价招生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整合高校专家学者、学科竞赛教练等多元优质师资,还会配备定制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成长平台。

7月3日,随着金陵中学承担的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高校-高中”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与机制》以优秀成绩结题,依托该课题展开的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成果转化暨金陵中学“行健班”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在金中举行,标志着以“行健班”为载体的课程创新迈上新台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通讯员 顾健 马楠 曾亚莉

标签:
责编:葛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