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师德?”“师德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传承,它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如静水深流,以学识为舟,以仁爱作桨,在岁月长河中默默摆渡每一个年轻的灵魂。”生于三代教师之家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蒋艳丽老师这样阐释。
11月21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七届“闪光的师德”演讲比赛在江宁校区至诚楼报告厅举行。与蒋艳丽老师一样,13位来自学校和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科研、管理岗位一线的教师、医生、护士、辅导员同台竞技。他们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筑牢教育强国根基”的主题,立足教职岗位,讲述了身边育人榜样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如何用心、用情、用爱呵护学生成长的事迹,致敬时代“大先生”;也有的结合自己在育人岗位的成长经历,畅谈对师德内涵的深刻感悟,抒发对医学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
来自护理学院的青年教师赵康摘得本次比赛唯一的一个特等奖,今年刚刚入职南医大,作为一名从“土生土长”的南医人,他本科、硕士、博士都在南医大就读。站上讲台,他以《从“被照亮”到“成为光”》为题,讲述了一路走来的成长轨迹。曾经师长们那些严谨教学、春风化雨的教诲深深影响着他,如今,他将收到的“光”化作“理解与陪伴”,照亮青年学子的梦想。赵康说:“师德,不只是品行的坚守,更是信念的传递;不只是责任的担当,更是让教育之光照进更多心灵。我愿做一名坚定的守望者,用毕生坚守,点亮学生的未来。”
来自药学院的青年教师朱婉莹在南医大学习工作了16年,细数一路走来的求学与工作经历,她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塑造了今天的我?”循着这个问题,她追溯了与自己的“引路人”刘妍教授的过往。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悉心指导让她明白,师者的光芒,不在于头衔的叠加,而在于向未知领域进军时的那份果敢,在于面对后辈时的那份“倾囊相授”。为师者,当有“为人”之示范。
来自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的朱舒舒不仅是一名医生,还是援非医疗队的一名心内科医师。2019 年,她踏上了非洲土地,与60 年代的留学生哈吉校友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情谊,见证了南医使者们如何用专业驱散恐惧,在万里之外践行“博学至精、明德至善”的校训精神。她说:“一脉仁心跨山海,半世传承铸师德。南医的师德,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信仰,是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
来自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吴昊既为师者,亦为医者。从曾经的“小吴”到如今的“吴老师”,那些成长路上的“师者”形象历历在目:科室康健主任危急时刻依旧不忘“我叫康老师”的身份,每天两小时雷打不动地给孩子们讲题;科室陈旭峰主任忙完多台急救手术后依然坚持备课到很晚;我国急诊医学的奠基人王一镗教授每堂课亲自蹲在地上为学生做心肺复苏演示。师者微光,聚微成炬,从学着他们的样子到成为他们,如今的“吴老师”用每一次认真备课、每一次耐心指导、每一次以身作则,为学生们搭建起成长的阶梯。
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兰青在致辞中指出,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职业成长,更关乎医学教育的质量、关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方能不辜负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希望全体教师要做立德修身的“大先生”,做医学教育的“先行者”,做尊师重教的“守护人”。
台上的故事,讲述是演讲者自己或自己“追随”的榜样,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南医91年办学历史中“老师们”群像的缩影,更是新时代教师队伍中“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生动实践。91年来,南医人始终以“闪光的师德”为灯塔,照亮医学教育奋进之路。从战火中的“生命守护”到新时代的“改革创新”,这场关于“师德”的接力不仅是一场语言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如今,当教育强国之光照进新时代,南医的“教育家精神”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上,必将书写出属于新的璀璨篇章。
(郭原君 付梦楠 赵春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