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徐州“彭城七里”的文脉轴线上,黄楼的厚重、文庙的雅韵、城下城遗址的沧桑、回龙窝的烟火、户部山的书香,共同勾勒出一幅流动的千年城市画卷。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在他们脚下,另一条“动脉”正在悄然搏动——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以彭城广场为中心,串联起苏宁、金鹰、德基等商圈与地铁1、2号线换乘站的地下连通工程。通过10余个连通口,这条“地下动脉”将原本孤立的人防工程连成一体,正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着城市的呼吸与生长。
这种“地上有文脉,地下有动脉”的格局,并非偶然。徐州市国动办在推进这项工程时,始终秉持“与城市共生长”的理念,将战备需求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当游客在文庙街区感受历史与现代的商业交融时,其正下方的人防工程正默默提供着便捷的通道与安全的保障;当市民从户部山古建群漫步至彭城广场,他们可以无缝衔接地进入地下网络,避开车流,享受酷暑严寒下的舒适通行。彭城广场地下连通项目不仅打破了单一人防工程的空间局限,更将分散的防护点编织成一张覆盖主城中心的疏散网络。战时,它能增强指挥调度、物资转运的效率;平时,它成为市民穿行、休闲、消费的“地下城市客厅”。
更为重要的是,这条地下网络将国防动员潜力深植于城市日常之中。通过将商业体、地铁站与人防设施有机整合,项目构建起一个“空间载体+功能支撑+安全保障”的一体化系统。在应急状态下,这一系统可被迅速激活,发挥区域临时指挥、资源统筹配置功能,强化城市应对复杂风险的能力。
从早期功能单一的防空洞,到如今集防护、交通、商业功能于一体的“地下生命线”,彭城广场地下连通项目的建设,恰是城市发展思路转型的缩影。在确保战时防护效能的前提下,这些人防工程平时承担起疏通城市“毛细血管”、激活商业活力、提升生活品质的重任。通过地下空间的科学规划与高效利用,徐州以深层次的“平战结合”智慧,让城市发展获得新的立体空间,让国防动员建设也找到了融入城市肌理、服务日常生活的最佳路径。它们不仅是危急时刻的“生命线”,更是平日里承载城市烟火气的“民生线”。
夜幕降临,彭城广场华灯初上,地下网络内人流穿梭,与地上“彭城七里”的璀璨灯火交相辉映。在徐州,国防动员建设已不再是远离日常的抽象概念,而是化作一条条连通古今、服务民生的地下脉络,默默地支撑着这座千年古城的现代律动,守护着每一刻寻常而珍贵的城市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