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滨湖区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创意园,一片绿意盎然的公共空间之下,藏着一座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创新工程。它不仅是战时坚固的人防工程,也是平时缓解“停车难”的公共停车场;既是灾时保障生命的应急避难场所,也是普及国防知识的主题宣传公园,更是一个可观摩、可复制的平战转换示范点。这个项目从规划设计之初,就将战备需求、应急管理需求和日常民生需求融为一体,实现了“1+N”的功能叠加与公共资源的集约利用,为人民群众理解新时代国防动员工作如何服务民生、参与城市治理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样本。近日,记者走进无锡创意园人防工程,试图解码其“五合一”功能背后,一座城市关于安全、空间与民生的统筹智慧。
场景重塑:从“隐秘角落”到“活力枢纽”
跟随着无锡市国动办工作人员的脚步,记者首先抵达的,是地下一片开阔明亮的空间。数百个标准停车位井然有序,柔和的光线驱散了地下空间的压抑感。
如果不是指引牌上醒目的“人防工程”标识,这里与任何一座现代化智能停车场并无二致。这种“平常感”,恰恰是设计的精妙之处——它将一个宏大的战备概念,无声地融入了市民“停车难”这一具体而微的日常诉求中。
移步地上,则是另一番景象:草木葱茏间,散步的老人、嬉戏的孩童络绎不绝。巧妙融入景观的人防知识宣传栏和主题雕塑,成了公园里独特的风景线。临街肯德基车速取餐厅里,展架上的人防主题宣传折页常常“供不应求”,取餐窗口的大幅墙绘漫画,以生动的笔触宣传人民防空主题。
正如无锡市国动办工作人员介绍,它不再是单一功能的孤立存在,而是成了一个集交通疏导、休闲娱乐、国防教育于一体的“活力发生器”。这种“功能复合”,正是对城市土地资源极度稀缺现状的一种高效、智慧的回应。
理念升维:“平战结合”背后的韧性智慧
工程的“神经中枢”,在于其精妙的“平战转换”设计。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战时封堵、滤毒通风等系统如何通过预先的“模块化”设计,实现快速转换。
过去,许多人防工程在平时处于“沉睡”状态。而创意园人防工程从规划设计之初,就将“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使命进行了一体化思考。它像一个城市的“备用操作系统”,平时默默运行基础功能,一旦需要,便能瞬间激活全部防护潜能。
“印象中常见的应急避难场所都是体育场馆、郊野公园,创意园人防工程同时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是如何实现的?”面对记者的疑问,工作人员解释,项目积极响应国家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的部署,在规划建设之初与应急管理、住建等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推进人防工程与应急避难场所“双挂牌”,实现了战时防空与平时应急的平战共用。“设想一下,常见的郊野公园在应急避难时需要接水接电,需要搭建帐篷,创意园人防工程预先安装了应急避难水电设施管线,地下空间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坚持和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无锡创意园人防工程正是这一原则在国防动员和城市安全领域的具体体现。该项目打破了人防工程仅在战时使用的传统观念,将其功能延伸至平时防灾减灾。它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建设,配套应急指挥、物资储备、供电供水等设施,可在灾害发生时快速转换为短期固定避难场所,有效安置数千人。从“单一战备”到“综合安全”的防护理念升级,精准呼应了现代城市治理中关于“韧性城市”的构建要求。不仅是对城市总体防护能力的强化,也是对基层防灾避险能力的实质性提升,为市民构建了一个可靠的安全空间。
价值融合:公共投资的“效益叠加”
与项目设计师的交流中,一个概念让记者印象深刻——“1+N”的效益叠加。
“这里的‘1’,是人防工程的战备核心功能,这是底线,是不可动摇的‘必答题’。”设计师解释道,“而‘N’,是我们为其叠加的民生服务功能。希望通过有机融合,实现‘1+N’的效益叠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并要求“加强统筹协调,使社会再生产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循环畅通”。无锡的实践,正是对人防领域资源进行高效统筹和循环畅通的积极探索。创意园人防工程通过科学规划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实现“一笔投资,多重收效”的成果:同时缓解交通压力、增加休闲空间、普及国防知识、示范平战转换,极大提高了公共财政资金和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该项目打破部门壁垒,将人防、住建、应急等不同系统的规划目标,在同一个物理空间内实现了“共赢”。这无疑是公共资源集约利用的典范之作,体现了“一盘棋”的治理思想。
记者了解到,创意园人防工程建成以后,当地政府通过举办“政府开放月”等活动,邀请各界代表“零距离”走进人防工程,打破了人防工作的神秘感。这种开放、透明的姿态,不仅普及了人防知识,增强了全社会的国防观念和安全意识,也构建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最终要落实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结束探访时,回望这片充满生机的公园与高效运转的地下空间,记者感到,创意园人防工程所展示的,或许正是人防工程乃至更多城市基础设施的未来图景: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大局,在服务民生中实现自身价值。当国防动员体系不再孤立运行,而是与城市更新同步推进,因地制宜融入便民服务设施,在平时就能发光发热,其根基才更为牢固。城市的守护,可以既不显山露水,又无处不在;公共资源的投入,可以既坚守底线,又创造多重价值。它的经验,正是一种可供复制、推广的“无锡智慧”,为更多城市在统筹安全与发展的道路上,提供有益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