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小学深入贯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聚焦“2·15 专项行动”,在师资配备、课程安排、特色体育项目开展等方面深化改革,全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
培养“体育+”(家)教师
在专职体育教师无法满足全校每班每天一节体育课需求的情况下,学校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出“把每位教师培养成体育课教学‘专家’”的愿景口号。
一是精准培训,分层分类。学校定期组织专兼职体育教师参加各类线上线下专业培训,对于兼职教师的培训,既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大方向上着眼,也从着装要求、队列训练、口哨使用等小细节入手,促使全体兼职教师达到基本的体育教学要求,提升双师型教学能力。
二是课程安排,循序渐进。在内容安排上,对照体育新课程标准,注重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顺序的合理性。在教学组织上,全面开展大单元教学,对一个运动项目进行集中、连续、系统地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项体育运动技能。在教学评估上,要求每节体育课群体运动密度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不低于50%,每节课达到中高运动强度。
三是过程管理,落实标准。将全校体育课表张贴在操场,每天每课次的上课班级、执教教师一目了然。每天的值班行政重点关注每节体育课的执行情况,在工作群进行反馈。表扬点赞与问题指出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每双周进行一次视频点调,强化教学规范,提升教学技艺。
构建“体育+”(加)课程
除了上好每天的体育课,学校努力做好课程“加法”,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一是做好长短线结合,拓展活动时空。“小课间”15分钟,主打放松身心、舒缓情绪,在走廊散散心,放眼远眺。“大课间”30分钟,各班利用学校提供的器材和班级个性化的器材开展健身类、益智类、棋牌类等趣味体育活动。学校还利用特有的午间“融融展示台”,由体育教师根据每个班级的特长项目排练体育运动展示节目,既提高了运动技能,又培养了运动自信。在年度校园吉尼斯挑战赛中,设置体育板块,发掘学生的运动潜能。
二是成立各级俱乐部,满足多元需求。学校大力实施“6+N”体育项目,成立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啦啦操、田径等多样“体育俱乐部”。为使俱乐部深入到更小单元,每个班级都成立了“班级体育俱乐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通过班级“体育角”展示运动小达人风采,通过学校公众号,推荐体育类阅读书籍,推送体育阅读成果。
三是打造足球特色校,建设典范项目。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学校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全校各班均布置有足球角,每学期开展 “校园足球文化节”活动。每年春、秋季组织班级足球联赛,由校级足球队成员担任联赛教练员、裁判员工作。
成就“体育+”(佳)学生
培养“体育+”(家)教师,构建“体育+”(加)课程,最终的落脚点是成就“体育+”(佳)学生。
一是关注个体体质差异。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和课堂表现,将学生分为不同层级,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对于体质较弱的学生,着重加强基础体能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对于身体素质较好、有一定运动特长的学生,则提供更具挑战性的训练内容,引导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是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将体育锻炼作为家庭作业来布置,让体育锻炼成为每天的习惯。老师们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布置跳绳、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蛙跳等居家锻炼项目,将体育锻炼由学校延展到家庭。
三是落实全员体质评价。学校微信公众号公布全校体育课表及学生视力、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让每位家长了解并重视自己孩子的体质发展。学生的期末学业水平评价中,体质监测成绩达不到良好的,不得评为“五好学生”。六年级体质监测成绩不合格的,暂缓颁发毕业证书。
强“基”赋能“体育+”,下一步,学校将继续紧跟改革步伐,不断探索创新,坚守“健康第一”理念,以“体”育人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