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装备工程中心内,两组教学场景令人耳目一新:一组学生围绕工业机器人调试参数,数字孪生与实体设备同步运行;另一组学生通过VR技术模拟矿山安全监测,在全息投影上构建传感网络。这些紧贴产业前沿的教学实践,正是该校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破解职教人才培养难题的创新实践。
锚定产业“坐标系”,动态调整“专业群”
面对重庆智能装备、软件信息等主导产业崛起,学校自2020年启动专业“新陈代谢”工程,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7个新工科专业,撤销地籍测绘等11个传统专业,并为无人机应用技术增设“智能测绘”方向。

智能装备与先进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课堂教学。 学校供图
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通信工程专业群,学校围绕重庆“智造重镇”定位,联合长安汽车、赛力斯等企业重构课程体系,增设“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5G组网与运维”等模块。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等专业学生连续三年获世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多名毕业生被华为、长安汽车等企业录用。
“淘汰专业不是终点,而是转型升级的起点。”该负责人以无人机专业为例强调,改造后的专业将数字孪生技术融入复杂地形测绘,成果直接接入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真正实现“课堂即车间、毕业即就业”的深度融合。
对标技术“最前沿”,打造“金课”新体系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一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正掀起教学革命:课程模块直接映射企业技术标准,教学案例源自长安汽车发动机装配线智能化改造项目,考核标准引入车企6S管理规范。这种“技术标准转化+真实项目融入”的双轮驱动模式,让课堂变身“技术攻坚战场”。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课堂教学。 学校供图
学校构建的“三真三化”(真实场景、项目、评价;模块化、项目化、工程化)教学体系,成为课程改革核心。在龙煜铜管“堵头自动化装配”项目中,学生参与技改,提升设备稼动率,成果用于生产线升级。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学生搭建能源管理系统,助力汽配厂降低运营成本;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通过AR学习,毕业可操作智能监控平台。
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是课程改革的题中要义。学校聚焦数字孪生、工业大数据等新兴领域,每学期更新课程内容,让教学案例库保持鲜活。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群,师生将数字孪生技术融入“智慧城市测绘”课程,开发虚拟仿真系统,应用于重庆城市更新项目。学生能通过全息投影模拟极端天气,测试传感器性能,达成“教学与产业零时差”。
筑牢发展“压舱石”,打造“五金工程”
在“金专业”建设领域,该校建成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市级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6个、市级10个。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围绕智能装备产业链,开发“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产线运维”等模块化课程,学生多次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
“金课程”建设以校企协同为突破口,联合中船重齿、赛力斯等企业,打造10门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6个市级及以上专业教学资源库。《城市轨道车站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课程植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学生完成全流程任务,考核对标企业工程师认证,实现“毕业即上岗”。
“金教材”开发聚焦生产场景,推出60余部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数字化教材,配套虚拟仿真系统。《机器人虚拟仿真技术及应用》与仿真系统联动,内容与技术标准动态更新,形式新颖。
“金师资”团队汇聚校企双栖人才,建有3个国家级、2个市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市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金基地”建设以虚实融合为特色,建成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3个市级“双基地”。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群基地中,学生通过全息投影模拟监测,系统反馈传感器布局,实训成本大幅降低,实现深度产教融合。
贯通培养“全链条”,深化专业建设内涵
该校与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内的大型企业深入合作,创新实施“1+N”现代产业学院模式。目前,已与中兴通讯、北京新大陆、赛力斯等共建8个现代产业学院,组建“华为技师”“潍柴工匠”订单班、“赛力斯”现场工程师班等,联合培养超4000人。

技能大师授课。学校供图
以移动通信产业学院为例,该校与中兴通讯共建5G通信实训基地,学生参与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通信系统调试等真实项目,毕业可胜任基站运维等岗位。智能测绘产业学院学生使用设备完成老旧小区测绘,成果用于城市更新,实现专业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树立职教“新标杆”,彰显辐射效应
该校专业结构与产业匹配度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认可度同步提高。近五年,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54项、创新创业比赛奖项38项,毕业生就业率超96%。学校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姚宏、全国技术能手李伦祥等优秀毕业生,成为重庆职教改革的“金名片”。
“职业教育应该是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的‘定制版’人才工厂。”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张志刚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重庆“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