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2025第五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的记者们齐聚于此,了解学校在“双高计划”建设中的实践与成效。
专业群建设,紧扣产业脉搏,打造职教“金招牌”
在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浪潮中,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涪陵“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精准锚定产业需求,匠心构筑专业发展“新矩阵”,重构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了以工为主、工贸结合的专业群发展格局。
其中,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作为市级高水平专业群,通过“产教同行、标准引领、三协同四融合”的国际化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中药材种植劳动教育实训基地,牵头制定《全国职业院校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标准》。智能制造专业群则以“校企共融、协同共育、智匠共塑”模式,构建“三阶递进、五段发展”的校企协同育人框架,形成“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的数字驱动课程体系,其改革成果带动全校7个专业群升级,并被20余所院校借鉴。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实训课堂教学现场。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以“三教改革”为支点,撬动育人质量提升。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打造“硬核”课程包:开发《微生物制药技术》等10门模块化课程,建成《血液制品生产技术》等特色教材及7个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其中“磁珠法提取鸡血基因组核酸”实践项目填补全国职业院校生物技术赛项空白。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则构建“双元三阶四步五评”课程体系,融入VR体验与虚拟仿真技术,打造“门门讲安全、时时学安全”的教育格局,并开发《榨菜生产技术》国际化课程,该课程通过巴基斯坦职教局认证并上线国际平台。
此外,学校主动对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动态调整专业课程。AI生物医药专业群聚焦智能制造与生物医药产业智能化升级,新增《智慧制药技术》《生物制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课程,联合华兰生物等企业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建成“AI+生物医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首批36名学生已进入产业学院学习,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师资铁军锻造,引育用留全链发力,激活“双师”新动能
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赛道上,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正以“优化结构、夯实基础、培育骨干、造就名师”为“导航仪”,通过“引育用留”多维举措,精心绘制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成长“路线图”。2024年新增硕博教师108人,其中4人入选“重庆英才”“双师型”教师占比达56.38%。

▲学校表彰优秀教师。
制度创新是师资成长的“土壤”。学校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两路径、四阶段、五激励”的教师成长模式,为教师提供从新手到专家的全周期培养路径。例如,通过师带徒“结对子”工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等平台,每年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入华兰生物、太极集团等企业一线实践,提升专业应用能力。杨杰博士等教师牵头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PCB缺陷一体化检测研究”等科研项目,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区域产业融合。
产教融合,从巴渝到“一带一路”的赋能之路
当职业教育插上“国际化”翅膀,重庆工贸开启了“职教出海”的新航程。依托中非职业教育联盟,牵头制定坦桑尼亚《草药种植技术员职业标准》、冈比亚《食品检测技术员职业标准》等4项国家职业标准,其中2项已获认证。《中医药文化与传承》《榨菜生产技术》等2门课程通过巴基斯坦信德省职教局认证并在线开课。在老挝、斯里兰卡,草药种植技术培训班的前期论证正如火如荼;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赛场,学校承办的生物制品检验技术竞赛成为中外技能交流的“竞技场”,而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的金字招牌,更是为学校国际化办学再添亮色。
校企“双元育人”的生动实践,让学生从“课堂”到“岗位”的转换如鱼得水。学校与赛力斯、华兰生物等企业开设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超97%,先进制造业就业比例达48%,部分学生进入核物理研究院等军工单位。创新创业教育更是亮点纷呈:在“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市级奖项100余项,孵化出2家企业的“福临创业谷”,不仅是市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更成为青年创客逐梦的“起跑线”。
从巴渝大地到“一带一路”,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双高”建设为支点,撬动专业群建设、师资培育、产教融合的“立体改革”。未来,这所与区域产业同频共振的职业院校,将继续在“破局、突围、崛起”的新征程上,锻造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金蓝领”,书写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