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相较于之前有显著提升。与此同时,育儿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而抓好孩子的学前教育就显得尤为关键。在这一形势下,家长开始重视对于孩子学前教育的培养;其中,许多家庭选择学前音乐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学前音乐教育在国外推行已久,而国内的教育虽然拥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但是在学前音乐教育上仍有可以完善的地方。本文旨在探究学前音乐教育的趣味化课堂,以儿童音乐课堂为切入点进行探究。
一、学前音乐教育趣味化课堂的重要性
(1)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学龄前3-6岁的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正处于皮亚杰提出的“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儿童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表达事物,以自我为中心,能够思考。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其注意力短暂,以具象化和游戏化为主的趣味化课堂更容易激发孩子持续参与的能力。设计具有四个特点的音乐游戏即:互动性、趣味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更能够去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在一种无压力且富有趣味的课堂环境下学习音乐,让孩子们充分发挥天性去歌唱,通过这种积极的体验,促使他们主动探索音乐的奥秘,促进孩子个性化发展。在轻松快乐学习音乐的同时,挖掘孩子们的音乐潜能,帮助他们在音乐之路上找到自己的角色。
(2)激发音乐兴趣,提升音乐素养
对于传统的音乐课堂,许多人包括教育工作者对课堂的刻板印象仅仅为“一字一句、一句一教”的枯燥模仿,孩子在课堂上无法真正提起兴趣,长期以往会导致他们对音乐逐渐失去兴趣。为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入一种新型课堂来打破传统——趣味化课堂应运而生。如开展“音符向前冲”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边闯关边学习歌唱,这样的音乐游戏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设置歌曲作为闯关的过程很有趣味性,他们可以在游戏之后体会到探求新知的乐趣。在孩子眼中音乐不再枯燥无趣,反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感以及学习动力。训练音高、节奏等音乐游戏能提高孩子们对音乐基本元素的感受力和认知,为他们的音乐素养奠定重要基础,让孩子们得到全面发展。
(3)促进情感表达,塑造健全人格
让孩子参与表演性音乐游戏,体验情节和角色,在游戏中学习该音乐的内容。而在课堂上趣味性音乐游戏不仅能教给孩子们相关的音乐知识,还能锻炼他们的其他能力。以教学《两只老虎》这首歌曲为例:老师让小朋友们来扮演老虎,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创编出老虎的动作与表情,借助多媒体播放欢快的节奏以及充满生气的音乐,再加上老师耐心的指导,使孩子们走进生动有趣的音乐世界,将他们那富有孩子气的情感尽情表露出来。
二、趣味化课堂开展的原则
(1)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将音乐教育趣味化,一定不能忘了关注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应该把孩子们放在首位,使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他们的兴趣点,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游戏中当主角——他们才是游戏的主体。而在趣味化的课堂中,教育工作者要首先从学生角度出发,解放孩子们的天性,从简单的节奏、音高、旋律出发,引领孩子参与到这场音乐游戏中来,让孩子们自由地拍手、跳舞、歌唱,先将孩子们的兴趣提高起来,再把课堂还给他们自己。用“趣味化”重构课堂并不是不务正业,而是真正地把音乐交给孩子,抛去传统枯燥的包袱,探索一条有趣、有活力的课堂路径。
(2)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开展趣味化课堂最重要的是摒弃“同一化”的教学方法,因为课堂上会设计采用各类游戏,不同的孩子他们的年龄、性格、需求各有不同,教育工作者需要在课堂前了解学生的情况,为他们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一些学生喜欢自我探索就提供个人游戏;而面对一些喜欢与其他孩子互动的同学则应当选择团体游戏。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来确保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
(3)音乐课堂游戏的合理性
教育工作者设计音乐课堂游戏应按照基本要求进行设计,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设计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游戏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把握好分寸。一方面要让孩子在游戏中随心所欲地创造,随心所欲地探索;另一方面也要遵守游戏规则。合理的游戏有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趣味化课堂的实施方法
(1)趣味化音乐课堂的核心要点
首先是要打破“沉默课堂”,对于一节学前音乐课,许多学生会因为紧张、陌生等因素不愿开口。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问题通过合适的游戏来缓解这一情况。例如结合声势律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参与,教育工作者设计各类小游戏,比如模仿动物叫声、模仿动物动作等,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开口歌唱,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还可以设置任务、奖励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参与课堂。
其次,对于学前的儿童而言,直接将已有的教学模板套用绝非一种优质的课堂。破除“统一模板”是上好一节趣味化课堂的前提。再根据幼儿年龄阶段以及发展水平挑选适宜的幼儿歌曲,歌曲旋律简单易学且歌词易于理解。
最后需要将音乐课堂与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相结合。音乐是情感表达的媒介,教师通过播放具有不同情感色彩的音乐,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感受,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情感识别能力。音乐也同样是生活的缩影,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下雨歌》中雨点落下的“滴滴”声等一些日常中的声音让学生去感受身边无处不在的音乐。
(2)趣味化课堂的路径设计
1.设计音乐游戏
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设计音乐游戏:以“森林音乐会”为主题,让学生去扮演各种小动物,让他们自由地表演并模仿自己的动物特点发声。例如:选择表演小鸟的学生模仿小鸟“啾啾”的声音,而老师则在同学们模仿之后用像小鸟的声音发出美妙高音,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模仿老师的心理,而老师在此时充当起鸟妈妈的角色教小鸟们如何发出华丽的声音,训练学生的高音能力;选择表演老虎的学生模仿老虎“嗡嗡”的低吟声,并让同学们自由发挥去表演老虎的动作习性,此时老师提出轮流扮演“虎王”来看看谁学得最像,并做出胸腔共鸣的声音让同学们学习和模仿,之后学生轮流模仿感受胸腔共鸣的感觉。这种教学模式既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又方便老师聆听每位同学的声音,进行表扬和纠正;同样,选择了大象或青蛙的同学们也在这场“森林音乐会”之中,他们通过跺脚模仿大象走路、拍腿模仿青蛙跳跃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感,实现“声动结合”。这种采用角色代入音乐游戏的方法缓解了学生的表演压力,让学生在音乐游戏课堂中自然开口。长此以往,学生的音准、节奏感以及专业水平会有显著提升。
2.融入团队协作编创
在趣味性的音乐课上,学生根据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对音乐进行编创。对学前儿童来说,简单的编创可以使他们自由地发挥想象和创意。
学生可根据音乐节奏自由设计身体动作来参与、互动,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好领会到音乐的韵律美,也提高了他们的节奏感和协调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乐句特点展开编创律动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音乐,激发学生创造律动的乐趣。创编律动游戏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游戏不规定旋律和节奏型,更有利于学生在游戏中自由地寻找、探索和想象。如奥尔夫音乐课上,孩子进入丰富的大千世界,音乐不仅仅是音乐,是儿童歌曲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以及绘画、雕塑等形式并举的,儿童可由教师引向专注听觉上的某一个声音源,聆听、分辨、想象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是否有类似的音响。还可由教师提出一定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在该主题下进行音乐以及歌词的创编,并加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这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趣味化课堂的效果评估
(1)效果评估方法
首先,采用定性评估的方法,如测验、问卷调查等进行学前音乐教育趣味化课堂的效果测量。以行动观察的方法衡量趣味化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对幼儿在音乐游戏中的投入程度以及积极性进行观察统计,判断实行音乐游戏趣味化的课堂对学生的行为和技能所产生的具体作用,是否真的有利于帮助幼儿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借助统计的方法得出趣味化课堂效果量化的评估数据。
(二)如何持续优化
首先,对一节音乐课堂而言老师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一位优秀的教师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这要求音乐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加强音乐专业技能水平,加深对趣味化课堂的理解,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其次,教师要真正理解学前音乐教育趣味化课堂开设的目的与意义,即通过游戏化的 组织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通过游戏创设音乐活动的教学情境,最终以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与此同时,教师在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的时候,需要运用多种评估方法,注重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及评价方法多元化。最后,注重家校结合的重要性。主要是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让家长了解到学前音乐教育趣味化课堂开展的重要性以及开展音乐游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争取到家长对趣味化课堂的理解和支持,并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课堂,一起体验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向家长普及趣味化课堂开展的意义与价值。
五、结语
目前为止,我们国内音乐教学尤其是对于学前音乐教学这一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当下,需要有关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和引导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革新,推动学前音乐教育事业的进步。学前音乐教育趣味化课堂具备的趣味性、创造性、灵活性、新颖性等特色能够吸引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感知能力,还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及创造能力。新时代的教师应采取正确合理的策略才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引导学前音乐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并在培养优秀音乐人才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作者系湖州师范学院 王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