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基层舞台 讲述法治故事 江宁法韵艺术团16年深耕“文艺普法”品牌
2025-11-13 17:08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为丰富法治文化供给,提升法治建设水平和辖区居民的法治素养,滋养法治文化土壤,南京市江宁区司法局积极联合南京市锡剧团成立了江宁法韵艺术团。自2009年成立以来,江宁法韵艺术团连续16年参与江宁普法实践,深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好评。

在“恒”字上下功夫,做到“有定力、出精品”

自成立以来,江宁法韵艺术团秉持“普法为民”原则,始终坚持以法治宣传为主线、以文艺创作为载体,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定持恒,始终如一。截至目前,法韵艺术团累计开展法治巡演300多场,受教育群众逾10万人。定期举办法治文艺演出,为辖区群众送上一场场法治文化盛宴。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及“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2·4”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活动,引导辖区群众积极学法用法,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尊崇者和坚定践行者。

在“新”字上求突破,做到“有亮点、立品牌”

“法治+文艺”,打造特色法治文化品牌。探索实行“政府购买、群众受惠”运作模式,坚持“创新普法载体、培育特色品牌”思路,将枯燥的法律条文与生动的艺术形态有机结合,以艺术的形式,将法律知识送入“寻常百姓家”。

“笃守+鼎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技术的不断革新,带来了法律法规的更新与变迁,法韵艺术团坚持聚焦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开展重点宣传,从《宪法》到《民法典》,从《刑法》到《劳动法》,以别开生面的方式,时时更新群众的“法律知识库”。

“保留+优化”,更新完善演出形式内容。法韵艺术团十分注重收集群众的意见,对表演的法治文艺节目进行优化和调整,努力契合群众的所需所好。将群众反响良好的节目作为“保留节目”,不断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频率,增强普法效果。

在“惠”字上做文章,做到“有口碑、接地气”

内容上贴合百姓关注,提升现实针对性。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就普什么法”“群众关注什么,就普什么法”,围绕群众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常用的法律法规,法韵艺术团创作编排与社会发展、群众需求、社会热点相关的法治文艺节目,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述“身边的法治故事”,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学习法律知识,用法治守护百姓的日常生活。

形式上迎合群众偏好,增强节目多样性。法韵艺术团广泛采取法治歌舞、法治曲艺演唱、法治电影播放、现场法律知识问答、法治小品演绎、法律知识说唱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别具一格地创作法治小品《今晚是中秋》《争婆婆》《中奖》、法治歌曲《清正廉法之歌》《司法之春》《碧海蓝天》《普法三字经》及舞蹈《春满江宁》《不忘初心》等脍炙人口的法治艺术佳作,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艺术普法”走深走实。

空间上深入乡村基层,拉近法律距离感。助力“三下乡”服务活动,法韵艺术团深入基层设点搭台,推动普法宣传走村入户。配合区级机关部门和街道(乡镇)组织开展送法进社区(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单位等“法律六进”活动,形成了“锣鼓一响,普法上场;二胡一拉,送法到家”的良好普法氛围,拉近了基层百姓与法律法规的距离。

在“育”字上见实效,做到“有质量、树旗帜”

16年来,江宁法韵艺术团坚持“专唱法治戏”,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文艺演出,充分挖掘典型案例,深刻解读法律条文的内涵,以群众的法治需求为导向,情法融合编排法治文艺作品,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风气,教育引导广大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积极履行义务,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提升通过“艺术普法”的形式,大力弘扬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等法治精神,让“法治的种子”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生根发芽,推动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尊崇法治,让法治文化潜移默化地浸润并守护百姓的生活。

今后,江宁法韵艺术团还将继续以繁荣法治文艺为目标,加大法治文艺惠民力度,深化内涵,开拓思路,创新举措,不断提高法治文艺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为辖区群众献上优质的法治文化食粮,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人民群众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法治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信仰,推动全区法治宣传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

(朱珠)

标签:
责编: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