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身为考生家长,心中的紧张焦虑一点不比孩子少,有些父母甚至连话都不会说了。说错了怕给孩子增加压力,不说些鼓励的话又觉得自己是不是没帮上忙,心中辗转纠结。我们邀请几位大一的孩子现身说法,回忆当年哪些话自己考前最不爱听;并邀请心理学硕士、一级教师、南京市第二十七初级中学心理教师周南,告诉家长到底怎么说话才能真正鼓励到孩子。
这些话,考生不爱听
A同学(女):1、“爸妈对你没啥太大的期待,考上X大就不错了。”呜呜呜一语成谶,其实我之前的梦想是厦门大学,也一直相信自己可以考上,因为之前模考的成绩大概能上985。
2、“你看班里某某同学学习效率多高,天天开开心心的。”因为我压力蛮大的,所以听到这个话就更觉得自卑了(和班里的学霸相比)。
3、“你都高三了还看手机和杂志。”主要我也想偶尔放松放松啦,他们这样一说可能压力更大。
老师点评:可以感觉出孩子比较单纯可爱,有梦想但可能有的时候缺乏自制力。父母比较了解孩子,意图通过“说反话”的方式调侃一下,没想到起了反作用。而父母通过和其他同学的比较来佐证自己观点,还有对高三学生看手机和杂志不满的直接表达,这些言辞也都是比较容易让孩子感觉不自在的。
B同学(女):装作理解我的样子,其实是放狠话:“你考成什么样都没关系。”“以后不要觉得对不起自己才好哦。”还有,我爸编的顺口溜:清北交复南浙科,让人压力陡增。
老师点评:父母“考成什么样都没关系”确实是加压类型的一种表达方式。父母这样“安慰”孩子,其实孩子心里有一本账——要是真考砸了后果会如何,随便说说都能列出个清单来。名校顺口溜更是和前面的“安慰”构成了双重利剑直戳临考孩子的心。
C同学(女):“要是考不好,想想你以后怎么过。”我害怕他们跟我这样说,因为我自己也很担心未来。
老师点评:这句话似乎就是在让孩子还没参加高考的前提下已经要学会接受失败。而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这种失败的感觉是人们害怕接触的,直接让孩子认识到高考失败的感觉可能会让孩子更加畏惧高考。
D同学(男):比较烦爸妈一直帮我分析模拟考试成绩起落。因为我自己心里对于没发挥好是有数的,也会默默总结,但是别人一直提醒我去总结为什么没考好的话,就像把伤口不停翻出来看一样,让人不是很好受。
老师点评:一些男生会有个特点——理性交给自己思考,感性交给别人给予。如果别人跟他分析他懂的理论,则比较容易引起反感。与其在学习方法或者找考砸的原因上指导孩子,不如更积极地给予多一点的陪伴或者单纯的聆听。
E同学(男):“考啥样是啥样。”其实我对自己是有要求的,但是不希望父母用他们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考前其实不希望父母说啥,能够倾听我的想法就好,毕竟压力是没办法卸掉的,别人怎么说都没用。
老师点评:孩子在长大,在独立,在成熟。这位男生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建议,同时也进行了一次较好的自我觉察。无论父母给孩子制定了多么好的、坏的,明确的、不明确的要求或标准,其实作为孩子都挺难开心接受。毕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尊重和接纳。
前面B同学也提出了这句话的负面作用。“考啥样是啥样”看似安慰孩子“我们不在意结果”,其实这句话是否起作用得看孩子。对某些人来说是无效且带有相反作用的话,因为即使不说,考啥样也就是啥样,说出来却让考生倍感压力,因为深知考不好的结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但对有的孩子是有安慰作用的,他们真的相信父母不在意结果。父母要足够了解孩子后才可能真正安慰到孩子。
说与不说,维持正常状态是关键
备考期间,什么话该说,什么不该说,这个问题始终是考生家长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给出意见,考试前啥都不用说,因为言多必失,万一讲错了话,反而会增加孩子的考试压力,影响他们备考状态。那是不是真的就什么都不说呢?
周南老师表示,很多家长考前比考生还焦虑,他们关注更多考试以外的各种信息、小道消息等,一有风吹草动,便容易着急上火。这种焦虑很容易通过语言或者行为传递给考生。对于处于低焦虑状态的学生,这不是一件坏事儿,因为可以适度增加焦虑水平,提高复习效率。对于高焦虑状态的考生,则更容易加深他们的焦虑状态,造成不太好的影响。
受到定势和惯性的影响,保持平常的生活、学习环境,人们是最容易适应的。这也是很多老师大力推荐的通法——保持平常心。
平时就说得不多管得不多的家长,考前也就啥也不多说,不多做。诸如“考前千万不要紧张”之类的话就不用说了,让孩子不要紧张反而暗示了紧张,只会让孩子更加无所适从。再比如:考试要保持平常心!考场上紧张就深呼吸……其实平常心不是呼吁来的,是要让孩子自己感受到的,越是强调保持平常心,孩子反而越不知道如何保持。还有“考得好考得差都没关系,再坚持几天就要解放了”这样的话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诚心,因为考得好与不好的结果大家都心知肚明,再坚持几天就是说这几天是一种煎熬,怎么想都觉得太难了。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缺乏营养而吃饭的时候就要多加各种菜,大鱼大肉有的孩子都要吃吐了还在填……
如果平时是一个说得比较多的家长,考前依然也可以保持状态,该多说的要多说“考场纪律,答题技巧,考试心态……”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耳边的叮咛、嘱咐,唠叨……一旦家长啥都不说,做得也少了,反而让孩子会不适应,觉得突然寡言的父母是刻意而为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