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育人有道,润物无声。人生之幸,莫过于成长路上遇良师。而好老师,往往拥有因材施教的本领、点石成金的魔法,他们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与能力,赋予学生披荆斩棘的勇气与智慧;他们以一颗至诚之心,孜孜不倦地行走在育人道路上,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与梦想,书写着立德树人的奋进担当。教师节来临之际,“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将聚焦江苏职业院校的工匠之师,让这些默默耕耘在一线、肩负着培育大国工匠的老师们走向前台,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示他们的风采。投稿邮箱:13913990137@139.com。
中国江苏网讯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在别人眼中,她是年轻的女博士,信念坚定、工作勤恳,专注科研、成绩斐然,而在她自己心中,她永远都是在教书育人道路上孜孜不倦的开路人,用心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力,铸就一颗颗未来的工匠之星。她就是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装备学院工业机器人教研室主任、机电党支部书记——涂琴。
教学循循善诱:耿耿园丁意 拳拳育人心
涂琴老师的课堂总是严谨又不失活泼,不论是在教学楼、实训室还是机房,即使4节课连上,她课间都选择留在教室,积极与学生交流,学生们也都被她的治学态度和个人魅力所感染,亲切地称她为“涂姐”。
课堂上,她总能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在《电气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上,她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培养学生目标管理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探索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机器人前沿领域的典型案例,增强课程的创新型与趣味性,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中,她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实验环节采用“教师明确要求→学生探索→教师总结共性问题集中讲解→各组完成→分组作品学生展示班级同学巡回观看→教师提问打分”的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该教学模式近五年直接受益的学生达864人。2019年,该课程被认定为江苏省成人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目前累计访问量达102万人次。
涂琴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通过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专利撰写、创新活动训练让学生把想法转化为实际成果,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学生顾金冬的《激光对射式工业机械手工作点坐标示教工具》2018年获发明专利授权,并获江苏省大学生优秀专利创业项目大赛三等奖,成为江苏省高职唯一的“专利之星”。
爱生默默呵护:精准化帮扶 润物细无声
涂琴老师特别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和心智成长问题,她相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学识,更需要与学生建立深厚的联系。
在当机电151的班主任时,她尽心辅导每一名学生,让学生学期初有计划、学期末有小结、学期中不迷失。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她采取个性化指导和精准化帮扶。对于家庭突发状况生活困难的学生,她一次次给于实际的资助。
2020年,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返校时间一再推迟的时候,涂琴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让他们在家学习时也能拥有充实的精神生活。为此,她动员学生查找分享和医疗防护有关的技术产品等资料;用CAD软件绘制口罩、防护服、机器人,深入了解其构成、材料、使用场合;倡议学生劳动打卡,每日室内运动5000步增强体质……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在了解疫情知识的同时提升了专业认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做到思想教育、文化教育、专业学习、身体锻炼相统一。这些措施为后续学生恢复良好的学习状态、适应线上教学安排打下了基础。
疫情期间,针对《工程制图》、《工业机器人技术》两门课程,她深入探索线上教学技术,调研00后的视听习惯和学习方式,将授课从录播转为直播,同时保留了按知识点录制和回看的功能。不仅如此,《工程制图》线上课程还要兼顾班级中4名国际生的需求,涂琴不怕麻烦,用英文编写文档和课件,把这门课变成了一门双语课程,使远在孟加拉国的学生也能学习。即使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她也从不放弃,在她的努力下,国际生们也顺利完成了学习,其中2人还获得了总评优秀的好成绩。
科研孜孜以求:剑锋磨砺出 梅香苦寒来
涂琴将全部热情灌注于科研和学习,科研攻关之路道阻且长,在这样一条“修炼”路上,她从不喊累,而是用超越常人的毅力和精神,去克服一切困难,在劳累中发现快乐。
项目申报时,埋首工作的她几乎没有假期,周末也总是在学校度过。她总是晚上带着问题入睡,早上带着灵感醒来,教研室、实验室、食堂都是她和同事讨论科研或教学的地方。目前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面上项目1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1项、横向项目1项,涵盖流体机械、工业机器人两个方向;在研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1项、校级项目3项;发表期刊论文11篇,其中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核心4篇,核心录用1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7项,授权实用新型6项、指导授权学生专利5项。
时间在指缝间悄悄流逝,涂琴甘之如饴。为了学生的成长,她辛勤耕耘;为了教育的完美,她甘守磨砺。她从未褪去教书育人、献身科研的热忱,始终坚守着“培育大国工匠”的初心,默默耕耘、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