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手里握着的大把专利如何才能“变现”?2020高校知识产权学术交流会前天在南大举办,来自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老师们,共同探讨高校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与发展。
我国高校SCI论文发表数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二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提升高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主要围绕专利管理与转移转化、高校新政落地及产业融合相关问题、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制机制管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方法与实践四个专题进行交流,共有来自150多所高校的330余名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拥军说,高校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创造地,我国高校的SCI论文发表数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二位,授权专利数量仅次于企业,份额占到了18%左右。
教育部科技司高新处副处长刘法磊表示,尽管高校知识产权数量非常可观,但转化率与企业、医院、科研院所都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高校很多绩效考核评定都对专利数量或者论文数量有要求,而不对后面转化过程有要求。因此,相当一部分专利是为了申报而申报,并没有转化意识。
南大截至目前有效专利有2000多件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薛海林介绍,南京大学对科研创新、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一直非常重视。
截至目前,在全国建设了26个政产学研研究院、7个技术转移分中心、21个校企联合实验室、39家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4个产业技术研究总院及分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生创业园总孵化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今年9月,南京大学开启了苏州校区建设,将打造出新的产学研交融大平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方面,南京大学从2003年成立科技查新站开始,逐渐将专利数据库纳入到应用类科技项目的查新中,提供相应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南京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吕春梅介绍,学校截至目前有效专利有2000多件,涵盖了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应用价值高。除了校内科研机构的贡献外,南京大学的科研和转化成果有很大比例来自校外产学研平台。2006年,南京大学在江苏成立了第一家政产学研平台——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在其成功创办的基础上,南大目前在江苏结合地方产业特点,依托关联学科和院系,先后建立了校地政产学研平台26家。2018年,南大响应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支持校内科研团队出资建设企业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学校对许可给公司的专利采用营业额提成的收费方式。到目前为止,共成立“南大系”新型研发机构共计39家。2019年,“南大系”新型研发机构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4家“南大系”新型研发机构喜获南京市“十佳新型研发机构”荣誉表彰。据统计,2019年南大通过校地、校企平台、新型研发机构转化专利占当年转化专利数的71%、当年转化金额的56%,转化5年以上的专利55项,促进了原创性成果的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