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口令,出拳、踢腿……”近日,在灌南县孟兴庄镇中心小学操场上,一群“功夫少年”跟着老师练起了武术,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尽显飒爽英姿,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是该校创设的“武术”特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体育打卡”,家长孩子一起“动”
“体育课的主阵地是学校,但锻炼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参与。唯有校内外共同发力、密切合作,才可以真正‘让孩子们跑起来’。”灌南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灌南中小学统筹用好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资源,推进体育教学课程化、运动参与生活化。通过统筹规划每天每节课时间,延长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时间,让更多“小胖墩”“小眼镜”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开发“体育打卡”微信小程序,密切家校配合。学校布置的跳绳、跑步、打篮球、踢毽子等形式多样的“体育家庭作业”,即便在周末和寒暑假,也能保证在家长督促下完成。
“家长根据幼儿园布置内容陪孩子锻炼,然后通过微信小程序即可交体育家庭作业。”灌南县小红花幼儿园园长罗晓丹介绍,“亲子互动既锻炼了孩子的体能,增强体质,又培养了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锻炼意志。体育家庭作业轻松愉悦一举多得,家长和孩子都喜欢。”
课内课外同时发力,学校家庭双向互动,引导家长孩子共同享受运动的乐趣,最大程度保障了学生有充足时间“动”起来。
特色课程,让学生个个爱上运动
每天上午课间操过后,灌南苏州路实验学校的操场上热闹非凡,孩子们人手一只排球,“切磋”技艺。“排球运动不仅提升孩子们的身体素质,还能让他们在运动中培养团结合作、不怕吃苦的人格品质。开办特色体育课程,是学校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开设排球课程已有7年,分年级设置不同课程,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需要,保证学生人手一球、人人参与。
在灌南县长江路小学,体育课程采用首推与自选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校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兼顾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整合协调课程设置,制定各年级不同的活动目标和活动时间表,有针对性地开展跳绳、踢毽子、排球、铁饼、扔保龄球等活动。学校开展的特色运动课程,得到家长们一致认可。“孩子明年小升初,学习很紧张。学校每周五下午都安排特色课程和自由活动时间,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丰富学习生活,放松身心,真的很有必要。”六(3)班学生张可可的家长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灌南县中小学积极开办各种体育特色课程,创建体育特色项目学校。截至目前,灌南已有国家级排球特色校园1所、国家级足球特色校园9所、省市特色校园21所,有力地促进了特色体育教学的发展。
赛事引领,激发学生体育精神
灌南长茂中学创新体育工作模式,将跑步作为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必修课,有机结合校园晨跑、大课间和暮跑活动,并通过组织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创造学生更多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体育赛事能够激发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在‘野蛮其体魄’的同时,让他们感受体育精神,达到‘以体育人’的目的。”该校负责人表示。
灌南积极完善健身赛事体系,发挥引领作用,搭好体教融合大舞台。组织“县长杯”校园足球联赛、校园篮球联赛、踢毽跳绳比赛、田径运动会等品牌赛事10余项,构建包括校内竞赛、校际联赛、区域选拔在内的青少年校园体育竞赛体系。以联赛为根本,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以赛事为平台,加快体育教师培养,引导社会和市场更加积极地投入。这既保证了赛事活动的丰富多彩,又推动体育场馆、社区运动场所、公共健身场所与学校共享,为学生体育运动提供更好条件。
“灌南下一步将采取更多具体措施助力校园体育发展,科学协调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真正让孩子‘跑’起来,体格强健起来。” 灌南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本报通讯员 刘 青 惠康拯 田向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