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播种热爱 收获未来
2021-01-07 09:0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当传统戏曲遇上当代青年大学生,会产生什么样奇妙的化学反应?上个月底,由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主办的2020年度“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锡剧《董存瑞》、淮剧《小城》《村里来了花喜鹊》、梆子戏《母亲》、京剧《鉴证》这五部精彩剧目走进了江苏30余所高校。舞台上是一群激情洋溢的江苏戏曲人,他们通过演出、导赏、互动等精彩“多重奏”,将传统戏曲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舞台下,是青年学子们的专注眼神和热烈掌声,他们对这次巡演的热情反馈,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戏曲充满希望的未来。

□ 本报记者 顾星欣 傅秋源

唱念做打,“圈粉”当代大学生

年轻的英雄董存瑞和战友们在舞台上闪转腾挪,让人热血沸腾;烽火硝烟中,农民范大娘的三位儿子先后走上了战场,感人至深;扶贫村干部“花喜鹊”,在乡间唱响一曲文化扶贫之歌,乡音俗语让人忍俊不禁;小城里的眼科名医肖悦华,面临着情与法、善与恶的冲突抉择,观众心情随之起伏跌宕;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光绪变法之路上几多坎坷,让人动容思索……粉墨登场的一个个好故事精彩纷呈,2020“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的舞台上,刮起了一阵最炫戏曲风。

名家、名作、名团,将最好的艺术奉献给青年学子,这是“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的一贯理念。今年走进大学校园的这五部剧,不仅是近年来江苏原创精品力作,还汇聚了周东亮、燕凌、陈澄、陈明矿、范乐新、许晴等一众获得“梅花奖”“白玉兰奖”的戏曲名家。巡演的高校覆盖省内13个设区市,从职业院校、民办学院到“双一流”大学,传统戏曲之美唱响大江南北。

青年学子们对于传统戏曲,是否有隔膜?600多张门票两分钟抢光——这是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在南京农业大学浦口校区上演时的盛况。这样的火爆场景并不罕见。一场场巡演走下来,观众席上经久不息的掌声,青年学子们的专注目光,真挚的观戏笔记、手绘,这一幕幕都将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定格。“已被传统戏曲圈粉!”这已成为巡演反馈中,大学生们最常说的一句话。

戏曲走进高校,艺术走进心中。“以前总觉得戏曲节奏很慢,是老年人喜欢的东西,但没想到现在的京剧这么精彩!”金陵科技学院的姚雨鑫同学看完京剧《鉴证》后说,“导演李卓群把历史课本里面符号化的光绪慢慢地还原,巧妙地穿插在戏剧中展示给观众,实在是一次成功的戏曲维新。” 在看完《村里来了花喜鹊》之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凯健同学说,自己本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来聆听的,结果“越看越喜欢,越听越入迷”,这部淮剧让他对戏曲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改观,“原来戏曲不是听不懂的‘咿咿呀呀’,它还能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

光彩熠熠的舞台,背后是各家院团一路风尘仆仆的辛苦和想把最好演出带给同学的满满诚意。梆子戏《母亲》的主演,江苏梆子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燕凌说,院团对于这次的巡演十分重视,做了充分准备。“我们在每场学校演出现场都放了全套展板,介绍剧种以及剧目特色。另外,为了适应不同学校的舞台、灯光等硬件条件,我们这次也做了两套舞美方案。进校园巡演的机会实在很难得,一定要尽可能地把戏曲之美展示给大学生,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最好。”

淮剧《小城》,曾经进过国家大剧院,登上过欧洲的舞台,也进过校园、下过乡村。省淮剧团团长陈明矿告诉记者,剧团特别重视进校园的演出,因为这是淮剧的“播种”工程,培养年轻、欣赏水平高的观众群体,对于传统戏曲非常重要。经由此次巡演,他更加信心满满:“淮剧的故事和表演有足够的魅力,哪怕是第一次看戏的学生也能被吸引。”

激荡心灵,“文艺课”也是“思政课”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仅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更能引领观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在这五部剧的巡演过程中,伴随着“青年十问·演后谈”等互动活动的深入开展,学子们线上线下的热烈讨论,成为深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心灵图景的窗口,也让这次“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成为了生动的美育课、思政课。

“谁是你心中的英雄?”这是锡剧《董存瑞》走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青年十问·演后谈”中的“一问”。学子们的答案除了董存瑞,还有江姐、钟南山、袁隆平、钱学森、消防战士、环卫工人等。当《董存瑞》走进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时,“怎样做自己的英雄”这一问题,也同样在学生中引发了热烈讨论,他们中有的已经从事志愿服务多年,有人在专业学习中许下“坚守行业底线”的诺言,有人在多年习舞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鼓点……“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好一点,我就是自己的英雄。”

在激越的梆子声中,梆子戏《母亲》将一幕幕淮海战役中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展现在大学生眼前,让这帮生长在幸福岁月里的孩子们感叹,“没有这些舍生忘死的英雄和推着小推车送军粮的支前群众,怎么会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为了家国,《母亲》中的范大娘送子参军、视死如归,当代学子应该怎么样践行家国情怀呢?他们有人说,学好自己的专业,以后才能为国为家做更大的贡献;有人说,做好平凡的小事,就是最好的履责。这些青年人的心声,既洋溢着青春的豪迈,也流露出朴实的真情。

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你会如何抉择?“看完淮剧《小城》后,我第一次特别深刻地意识到人性中缺乏自我省视、自我忏悔的那部分‘隐秘的角落’。这部剧让我看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艰难、知错而后勇的可贵,自我救赎的可敬。”宿迁学院文理学院学生李梓萱说。“诚信、担当、守法……这是我在《小城》中读到的关键词。每一个‘我’都构成了影响社会风气走向的一个分子,我们能做的就是守住自己的良知。作为药学与中药学院的一名学生,我将来很可能会成为一名药剂师,我会付出最大的努力认真制药,为人民的健康幸福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江苏护理职业学院药学专业学生熊西王说。

京剧《鉴证》里,一系列问题撞击着年轻学子的心灵:对于处在十字路口的古老民族来说,是顺时而用,还是抱残守缺?对于人生而言,是甘心蹉跎,还是拼死一搏?历史课本里面符号化的光绪慢慢地被还原,唤起学子对理想和生命的更多感受。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吕雯菲同学说,“人生之路并不平坦。不管何时,我们都应当具有破釜沉舟、努力拼搏的精神,为自己的理想‘搏一搏’。”

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中,扮演“花喜鹊”的许晴,声带动过两次手术,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体力和嗓音的困难,完美地诠释了这个角色。扮演“常五爷”的老演员王春华在排练中不慎从高台上摔落,脚踝变形错位,但他仍然咬牙参加排练。在演出现场的导赏环节,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将主创们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告诉给师生们,很多人为之感动。大学生嵇学鹏说,演员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自己。

“传统戏剧通过面对面的形式,更加具有感染力,学子们在现场观看的震撼力是非常强的。我们希望传统戏曲进校园这样的活动能够多开展。”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任说。

新鲜创意,让戏曲永葆青春

“新鲜血液是根本!”锡剧《董存瑞》里的这句唱词,从台上传递到台下,也是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关键。永葆年轻,戏曲传承离不开青春的观众;当代青年学子,也通过巡演,领略到了传统戏曲之美。这个冬天,两者碰撞出的火花,让人惊喜、让人振奋。

“在我看来,传统戏曲和大学生没有距离,戏曲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保持着它的青春。”《村里来了花喜鹊》的主演许晴说,“戏曲绵延发展,和它一直保持着青春是分不开的。每一个艺术工作者、每一个艺术门类,都要保持青春。”

“梆子戏里的‘梆子’是什么?”“哪位同学知道什么叫‘彩旦’?”“有谁听过《双推磨》?”……每场演出前的导赏环节,各位艺术家站上舞台,不仅向广大学子介绍剧种和剧目,还时不时现场教学唱腔、身段,让同学们真真切切地触摸到戏曲之美。此外,由新华日报、江苏文艺广播策划组织的一系列互动活动,更让2020“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充满了新鲜创意:青年十问·演后谈、戏曲奶茶、戏曲直播车、戏曲脸谱展等精彩纷呈,让巡演活动“养眼”更“走心”。“戏曲奶茶”化身冬日里的温暖“彩蛋”,杯身上印着《鉴证》经典台词和戏曲知识,好喝又有“营养”。一页页认真手写的“戏迷留言本”,一笔笔细细勾勒的创意戏剧手账,更是见证了传统戏剧的别样魅力,已深深印入广大青年学子的脑海。而美拍戏曲角、现场画脸谱,更是增加了同学们对传统戏曲的“沉浸式”体验。

从陌生到认识,从看戏到爱戏——这是戏曲人对年轻观众的期待。“这是我们团第一次走进高校。因为我们是基层院团,每年的演出场次主要还是集中在基层农村,但这一次,我们有了和年轻人交流的机会,也对当今的年轻人对戏曲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看到台下00后观众那么热情地、自发地鼓掌和叫好,他深感欣慰,“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戏曲的未来,有了他们,戏曲才会永远年轻。”

透过大学生观众这扇窗口,让江苏各家文艺院团坚定了创新出精品的思路。“京剧很悠久,但《鉴证》渴望年轻。《鉴证》这出戏就是专为年轻观众打造的。”南京市京剧团团长王珏说,青年观众对于艺术性的要求更高,传统戏曲要多创新、跟上时代。在与年轻人面对面的交谈中,“锡剧王子”周东亮表示,来自学生们的回应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也给了他创作的启迪,未来他将更多地倾听年轻人的想法,创作出令他们喜闻乐见的好戏。

“曾几何时,年轻人认为听周杰伦才叫时尚;如今,最传统的东西反而最时尚,谁要是能在学校晚会上唱两句戏,大家觉得这才叫‘彩蛋’。”见证了青年学子们的热情,陈明矿激情洋溢,“尽管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看淮剧,但我在台上表演时,感觉大家完全看懂了,该鼓掌的地方一次也没落下,我很高兴,传统戏曲没有让青春失望!”

来自江苏多所高校的“观戏手账”

万程鹏 陈俨 刘璐 摄

标签:戏曲;传统戏曲;淮剧
责编:宁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