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儿童利益优先 呵护儿童健康成长 推动全省未成年人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06-01 09:40: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朝阳初升,光芒万丈;花草初萌,雨润无声。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做好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关爱少年儿童成长成才,多次对儿童工作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新时代少年儿童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做好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1572万未成年人,约占江苏总人口的18.4%。为当好他们健康成长的“守护人”,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增强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从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源头预防、强化保障服务、落实保护措施等方面,加快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全省民政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完善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不断创新探索护航儿童成长,“明天计划”政策做法、儿童福利机构优化区域布局和转型发展、健全困境儿童主动发现机制、儿童“关爱之家”建设运营等工作经验被民政部向全国推广。

儿童福利制度逐步完善

过去的一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各未保成员单位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坚持儿童优先,齐心协力为未成年人提供有力的关爱保护。

省政府出台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的意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细化困境儿童分类和保障标准。

全省散居孤儿和集中供养孤儿养育标准平均达到每人每月1980元和2623元,保障标准位居全国前列。认真落实困境儿童保障政策,适度扩宽保障范围,对非贫困家庭中的父母监护缺失的儿童、父母无力履行监护职责的儿童、重病重残儿童,分别按照不低于当地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补贴标准的80%、60%、50%发放补贴。对年满18周岁,仍在读高中、中职、专科、本科和高职的就学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提供资金支持直至毕业,且全部纳入财政保障。

针对困境儿童家庭主动申报能力弱、分类保障政策性强、基层民政力量不足等突出矛盾,在全省范围组织实施困境儿童精准排查和保障工作,创新三步排查、四色管理、N重关爱的“3+4+N”困境儿童发现保障机制,变被动审批为主动发现,变粗放救助为精准施策,变单一保障为多元关爱,推动政策全面落地,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做到底数清晰、保障到位。

“未保”工作体系不断健全

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以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为抓手,统筹推进未保工作。

截至目前,我省已经实现协调机制全面覆盖。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设了“政府保护”专章,明确和细化了政府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兜底责任。为此,我省第一时间成立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截至去年6月底,全省13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全部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委员会),在全国率先实现未保协调机制全覆盖,构建了省市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

为加强未保工作顶层设计,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制发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年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要点等4个文件,探索建立个案会商、联合调研、督查督办等工作机制。省妇儿工委、省民政厅等多部门编制《江苏省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年)》。《江苏省未成人保护条例(修改)》《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修改)》已列入省人大“十四五”立法项目安排。

在强化未保工作基层基础方面,各地持续加大力度,打造市县乡三级联动、各有侧重、功能定位清晰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阵地。加强市、县两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能力建设,明晰职责范围,设置具备临时救助功能的床位,推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全省共建立89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市级13家、县级76家)。推动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重点强化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纳入定点康复机构、设立特教办学点(幼儿园)服务能力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专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全省共建成未保工作站(“关爱之家”)685个,占乡镇(街道)总数的55.4%,引入未保类社会组织近百家。选优配强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按照“分层级、多样化、可操作、全覆盖”的要求,各地积极组织开展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业务培训,提高政策水平与技能素养,更好助力未成年人成长。

关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全省范围内开展个案处置指导,通过“聚焦困境,童行未来”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从全省各地上报的数百个案例中评选出优秀案例60个,按照监护缺失、监护不当、监护侵害、残障儿童、心理情感社会化障碍五类汇编成册,指导各地民政干部和社会工作者做好复杂个案处置。全省各地对服务对象进行监护评估、需求评估,加强个案流程管理,针对特殊情形困境儿童,综合运用印发案例汇编、工作流程图等方式,切实解决服务对象及其家庭面临的困境。

全省在村级层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1+1+1” 结对关爱保护机制(一个农村留守儿童落实一个村组干部、一个远亲近邻或一个志愿者与其结对),将农村留守儿童全员纳入有效监管范围。试点探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委托照护人的监护能力。

全面排查防范儿童福利领域风险隐患,完善政策措施,补齐服务短板,切实提升关爱保护水平。疫情期间指导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等加强对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走访慰问和信息摸底,督促落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综合运用临时救助、发放物资等措施,切实保障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对于父母因确诊感染治疗、集中隔离观察,或因防疫抗疫工作需要等不能完全履行监护和抚养责任的,依法进行临时监护。

多重关怀保护紧密协同

围绕未成年人保护重点、难点问题,各部门协作联动,全力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省委网信办开展净化青少年网络空间专项行动;公安部门聚焦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围绕网课平台、教育应用、网络游戏、社交工具等不同领域分类制定标准,加强日常监管;省文旅厅持续加大校园周边网吧和娱乐场所的日常检查和整治。省市场监管局对与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玩具服装、食品用品、学生文具等加强监管;省烟草专卖局、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开展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烟侵害“守护成长”专项行动,共同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公安、教育等部门还统筹抓好校园安全和疫情防控,深入实施校园安全防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护校安园”专项工作,组建“警校家”护校联盟,优化完善“护学岗”工作机制。全省1.46万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全面完成“四个100%”工作目标(中小学幼儿园专职保安配备率、一键式紧急报警系统安装率、重要部位视频监控联网率、门外公安自建探头设置率“四个100%”)。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欺凌防治落实年专项行动等,全力守护校园安全和学生生命健康。

民生实事项目扎实推进

省政府连续5年将示范性儿童“关爱之家”建设列入重大民生实事项目,积极引入社会组织,支持社会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等专业人员,针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不同特点,提供心理疏导、亲情关爱、权益维护等服务,为特殊儿童的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科学育儿、亲子关系调适等服务。目前全省共建设示范性儿童“关爱之家”685个,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常态化服务。

省民政厅、团省委连续三年举办省级“爱心暑托班”,依托服务阵地开展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等活动。省妇联建成639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社区,开设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省农业农村厅优化创业环境,促进更多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便于照顾未成年子女。省卫健委实施“新增普惠托育机构80家”民生实事项目,2021年全省评审确定普惠托育机构95家,新增普惠托位超过8000个,为婴幼儿家庭提供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的普惠托育服务。

省民政厅还适时举办政策宣讲“进工地”“进村居”活动,为外出务工人员、家庭主要照护人开展政策法规、家庭监护、亲情沟通、安全防护等专题宣讲,强化家庭监护主体意识。省检察院与省妇联在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开展强制亲职教育,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省妇联开展“儿童健康成长计划”“我助妇儿康”“春蕾计划”等公益实事项目,省慈善总会开展贫困家庭儿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等慈善公益项目,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标签:未成年人保护;关爱;困境儿童
责编:王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