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的地面、自动化的生产线、规范储存的食材原料、整齐穿戴工作服的操作人员……6月2日上午,在泰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泰州市教育局召开的“学校集体用餐配送‘一码清’”现场推进会上,记者跟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家长,通过嘉和中央厨房配餐有限公司专用通道的玻璃窗参观了校园配餐全流程。
为深入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泰州市市场监管局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坚持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切实守护好校园每一餐。
准入门槛高标准
配餐过程“一码清”
市民王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过去,她经常是中午下班紧赶慢赶去接孩子。回家后手忙脚乱地做饭,吃完饭后又要急匆匆地送孩子回学校,再赶到单位上班。她说:“学校没有食堂,让孩子在外面吃,不安全又不卫生,没办法啊!”
近年来,为解决家长们的后顾之忧,部分学校相继开展了集体配餐服务。现在,王女士为两个孩子订了学校集体配餐,解决了中午来回奔波和手忙脚乱做饭的困扰。
目前,全市有109所学校采取了集体用餐配餐方式,为学校提供配餐的单位从2021年的5家增加到了8家,每日配餐量达9.5万余份。如何规范学校集体用餐配餐行为,提升配餐单位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是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
前不久,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校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准入管理的通知》,提出了15项明确要求,进一步规范了学校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准入资质。比如,配餐单位必须通过HACCP体系认证或ISO22000管理体系认证,要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要建设“互联网+明厨亮灶”,将关键操作过程的视频信号接入属地市场监管、教育行政部门和服务学校,接受各方监督。
“以前,我想知道孩子在学校吃什么,还要到现场去看,很不方便。”学生家长赵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手机页面,“现在,只要扫码,孩子每天的食谱、菜品来源、检测报告、制作过程、营养分析等信息,一目了然。我们家长更放心了。”
“泰州在全省率先推行校园配餐‘一码清’工作,让家长和老师一码看清,餐餐放心。”泰州市市场监管局餐饮监管处处长钱小萍说,“我们对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始终坚持更严要求、更高标准。从2022年秋学期开始,达不到条件的配餐企业,一律不能为学校提供供餐服务。”
线上线下同监管
学校家长更放心
确保学生用餐安全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可是,全市598家学校食堂,怎么才能实现多频次全方位监管?
“你好,你们学校食堂的视频系统有一个点位突然黑屏,请尽快排查。”“好的,我们立即排查……”这是海陵区市场监管局餐饮安全监管科科长徐兴凯用手机登录“众食安”APP检查市二中食堂时发生的一幕。在这个APP里,由多个摄像头组成的“明厨亮灶”监控视频,实时监控全市学校食堂操作区域发生的“每一个动作”。如今,徐兴凯一上班就打开该APP,实时查看辖区各学校食堂使用操作情况,这已经成了他每天的工作习惯。
近年来,泰州市市场监管局建成了食品安全智慧监管阳光平台,包含监督检查、监管示警、量化分级、监督抽考、任务调度等11个版块。通过这个平台,学校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员可在手机用户端通过视频实时监督厨师操作,校长可在手机上实时开展巡查检查,监管部门可通过视频回放进行事后问题查找。
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在现场检查时,可从该平台APP监管端食品安全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对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员现场抽考;对校园食堂的现场检查进行拍照录入,填报检查情况。被查单位整改落实后,将整改情况上传至平台,实现闭环管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实现了从“传统监管”向“数字监管”的提档升级。
双管齐下查安全
守护校园每一餐
“开学了,今天孩子在学校吃的什么?”“食堂好久没做饭了,开学第一餐卫生究竟怎么样?”开学“第一餐”,不仅家长们高度关注,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更是放心不下。
每年春秋两季学校开学前后,泰州市市场监管局都会联合市教育局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学校食堂食品经营许可持证情况、食品安全工作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与培训教育情况、原料采购存储加工制作情况、食品留样情况、食堂环境卫生情况、餐饮设施设备运行维护情况等。
在开展餐饮安全专项检查的同时,还对学校食堂和集体供餐部分食材、餐饮器具开展专项抽检,重点抽查食用农产品农残、重金属以及餐具大肠杆菌等是否超标。
比如,今年全市春学期食品安全专项行动,共检查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食堂598家、学校集中用餐配送单位8家、校内超市及小卖部22家,学校周边的食品销售经营者342家、餐饮服务经营者207家,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67份。同步开展了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抽检,涉及餐饮食品、方便食品、糕点、薯类和膨化食品、水果制品等18大类食品共420批次,所有批次均合格,全市校园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稳定向好。
泰州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总监张伟告诉记者,对校园食品安全监管采取“检查+抽检”双管齐下的模式,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学校食堂和配餐单位食品安全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不断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切实保障师生“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