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苏州一个引才动作引发社会关注。在今年秋季“校园苏州日”活动中,苏州首次包下高铁车厢,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定向对接,邀请600多名武汉2024届毕业生直达苏州,进行为期两天的现场招聘和城市体验之旅,往返车票和食宿全包。
“高铁引才专列”,彰显出当地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这座城市无微不至服务人才的态度和温度。人才是第一竞争力。50多年前,“人力资本”的提出者加里·贝克尔就坚定地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自然资源,而是人的智慧与能力。当下,招引人才、留用人才、成就人才,成为各地人才工作中最火热的议题。而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比起此前单纯比拼资助、不断加码政策的模式,人才工作的重点也逐渐从给钱给资助的“粗放式”向做优服务的“精细化”转变,“高校引才专列”的开通,正是精细化服务人才的创新举措。
人因城市而聚,城市因人而兴。人才工作体现在一个个贴心服务的细节上,也体现在构建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的格局上。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为何要到武汉招才?不难发现,武汉高校众多,高层次人才资源丰富,苏州此次瞄准的高校,都是“双一流”大学。近年来,苏州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在本地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专业对口的背景下,引入“外力”成为苏州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名校”和“名城”双向奔赴的背后,显示出苏州有的放矢、进一步挖掘人才增量空间的考量。
今天,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飞速演进,国家发展一日千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快速推进,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人才招引提出了新课题。有学者指出,在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新要求的当下,人才储备上晚一步,发展可能就要晚10年。近年来,苏州除了高铁跑出去,更有名校落下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东南大学苏州校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等高校分校、研究院纷纷落户苏州,补齐高等教育资源短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正是苏州着力强化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关键支撑的关键一着。这也启示我们,放眼未来做好人才工作,不仅要盯眼前,还要谋长远,既要引进、用好当地发展迫切需要的人才,也要有所远虑,为城市人才建设留足“提前量”,立足本地发展特点、产业优势,充分做好人才储备,让人才供给形成“深池”。
如果说当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一道填空题,那么未来5年、10年发展需要培养、储备什么样的人才,则是一道思考题。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伟大时代,呼唤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持续增强人才效能、激发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