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网站9月21日发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107号建议的答复》(《答复》),披露了教育部答复“关于设立‘汉字节’的建议”的具体内容。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这份由教育部成文于9月9日的《答复》指出,教育部、国家语委始终高度重视汉字的书写教育、规范推广和传承保护等工作,注重提升广大青少年汉字书写水平和汉字应用能力,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抓好中小学汉字书写教育基础。把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主要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加以落实。许多学校都在语文课程中专门开设了写字课,近年来,又先后印发《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教基二〔2013〕1号)等文件,对书法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和评价等提出具体要求。二是以活动为抓手建设工作机制。全面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建设中华经典诵写讲资源库,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书法名家进校园”以及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全国中小学师生书法篆刻展示交流活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活动,增强广大师生以及全社会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三是推进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工作。该测试是一项旨在考查应试人员汉字的认读、选用、辨误、书写等实际应用能力的语言类标准化水平测试。自2007年开展试点测试以来,全国已有近二十个省(区、市)约30万人次参加了测试,在提高国民汉字应用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四是重视师资培训和基地建设工作。先后组织开展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全国高校书法教师研修班等各种骨干师资培训,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遴选南京艺术学院、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支持基地举办大学生汉字文化创意大会、《汉字》展进校园、《汉字》世界巡展等,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提升汉字国际影响力。五是2019年隆重举办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系列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向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致贺信,孙春兰副总理出席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并讲话,有力促进甲骨文研究等冷门“绝学”的传承发展,使甲骨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深入人心,起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教育部在上述《答复》中指出,“您提出的关于设立‘汉字节’的建议,对于展示汉字独特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您的建议,我们会组织专家进一步研究,在征求其他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条件成熟后,积极向全国人大或国务院提出建议。也请您利用其他机会,积极向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共同推进全社会对汉字的热爱,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