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国发展离不开强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思政育人作为意识形态的“一段渠”和“责任田”,如何“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是一个极关键的问题。2020年7月和10月,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顾建军教授、郝天聪副教授带队的挑战杯项目“看得见的‘课程思政’:劳动教育对思政育人的启示研究”,综合采用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通过对劳动教育的典型先进学校济源高级中学与海安高级中学的调研,为深化课程思政,实现有效育人贡献“新智慧”。
据介绍,该团队调研将济源高级中学思政育人工作经验概括为“济高模式”:一个引领,党建带团建,为思政育人工作定方向、作序曲、明抓手;两个基础,红色基地与特色基地相联系,在特色基地的劳动中渗透红色精神,在红色基底的夯实中加入劳动要素,为思政育人工作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三种快乐,乐教乐学乐评辩证统一,教与学实现正向反馈,为思政育人工作注入恒久动力与活力。
除了济源高级中学以外,该团队还对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进行调研,总结出“海中模式”:重行动,指明劳动教育突出的“实践性”特征;过三关,指出学生在学校集中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要经历“团队行走关”、“生活自理关”和“劳动锻炼关”;炼心力,指向劳动教育最终达到的育人效果。
在此基础上,团队依托“济高模式”和“海中模式”,紧扣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色和思政育人的“价值性”特点,提出以“体认内化育人价值”为主线,以“实践”为依托,遵循“价值—实践—价值”基本逻辑的四条路径,分别是价值引领,把握课程价值,注重潜移默化;平台构建,打造特色平台,夯实活动基础;主体激活,师生双向反馈,激发内生活力;乐评保障,形成乐评机制,保证持续稳定。
“吹响劳动号子”不仅是该团队调研的切入点,更寄予了对未来思政更好发展的期望。劳动教育以其独特的实践性特征而著称,挖掘典型先进劳动教育案例,就像往平静的“思政育人之湖”中丢入一颗“劳动之石”。但其不只是让原本静态的湖变得荡漾,打破“思政育人”的困境与僵局而已。更重要的是,“劳动之石”处于同心圆波纹的中央,以其自身的力向周边辐射出越来越大的波纹,这就昭示着劳动实践活动以其自身的魅力和价值,推动课程思政,启发思政育人,深化思政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