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矢志创建农机特色一流大学
2021-10-23 09:15: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日前,世界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专访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并以“培育学术成就的沃土”为题,向读者介绍了江苏大学组建20周年暨办学119周年的发展历史、取得成就和未来愿景。

“经过三校组建、深度融合、二次创业,学校成为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江苏省共建高校,翻开了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表示,站在“十四五”起跑线上,全校上下将树牢高质量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机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创建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江大力量。

顶天立地

科学研究与时代共振

走进位于常州的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发现一群年轻人特别显眼,他们是江苏大学丁建宁教授团队的学生,正沿着产线进行检查。“我们围绕光伏产业完成技术研发,企业开发工艺实现产业化,学生定期到产线上解决问题。”丁建宁告诉记者,近5年来仅天合光能就累计新增相关销售额985亿元。

2005年丁建宁刚涉足光伏领域时,光伏电池制造成本是煤电的20倍,产业技术、装备、市场三头在外。“让中国老百姓也用得起光伏电池!”丁建宁带领团队先后突破电池材料制造、电池片制造、组件制造工艺等方面的难题,助力2020年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目前丁建宁领衔创建了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为200余家光伏企业服务,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向上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向下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江苏大学始终坚持科研与时代共振:1960年,为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重要指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应运而生;2001年,三校合并组建江苏大学,持续做强工科特色和为农服务文章。20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6项,承担国家自科、社科项目210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300余项,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11个;与全国26个省(区、市)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建立校地校企平台24个,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9.53亿元,江苏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获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都水利枢纽,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建设和江都水利枢纽运行等情况。江都水利枢纽第四抽水站使用的7台大型立式轴流泵机组,正是依据江苏大学自主研发的水力模型等比例放大制造的。“做科研就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于挑大梁、当主角。”袁寿其介绍,该校正在为南水北调二期工程研发新一代水力模型。

立德树人

人才培育与时代共成长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全国25所之一、江苏省属高校唯一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大学努力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素质全面提升工程,打造了30个国家一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2018年,江大毕业生冯志达创立镇江嘉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学校提供了创业空间并支持项目申报,两年后他捐赠100万元建设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智慧城市实验室。

江苏大学坚持人才培养与时代共成长,让每一名学子都能成长成才、发光发亮。培养精英人才的菁英学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的创新创业学院,培养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的卓越学院,培育国际化人才的“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学院、国际组织人才学院,这些“订制式”学院提升了学生全面素质,构筑了人才培养的示范高地。

去年底,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与江苏大学线上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江苏大学成为联合国工发组织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学校推进“一带一路”农机人才培养,连续4年开办农机培训班,为赞比亚、加纳、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等非洲国家培训了1300余名农机管理干部、青年农机人员和学生。目前学校留学生数量已达2300余人,生源国拓展至130余个国家。

筑牢根基

党的建设与时代共前行

江苏大学建立健全校党委书记、二级党委书记联系党支部工作制度,构建团支部、学生会组织、大学生骨干班、青年学习社、青智库“五位一体”的团学组织育人体系,实施“校-院-支部”三级党建书记项目制度,有效提升队伍凝聚力。学校获评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光辉时刻,为了表达对亲爱的党的感恩之情,我们决定设立‘两个共产党员奖学基金’……”今年,江苏大学两名老党员匿名捐款50万元,设立基金激励优秀学生成长成才。

“两个共产党员”“百万善翁”邵仲义、“爱心天使”陈静……身边一个个坚守初心的榜样,激励着江大师生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今年7月24日晚,为支援南京核酸采集工作,短短2小时内,江苏大学就召集到611名师生志愿者,连夜奔赴南京。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苏大学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集中检验,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8月7日,江苏大学将两台“量身定制”的低碾压率再生稻联合收获机送到句容市戴庄村,助力当地越光有机再生稻首轮收割。“这是一次科技创新成果帮助农民丰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也激励更多涉农学子投身农村的广阔田野。”颜晓红表示,江苏大学矢志创建农机特色一流大学,擦亮“工中有农,以工支农”金字招牌,努力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 本报记者 晏培娟 钱飞

通讯员 吴奕 高雅晶

标签:江苏大学;学院;江苏省
责编:王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