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戈壁滩 点燃援疆情
——江苏省特检院淮安分院技术援疆纪实
2021-11-05 10:4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刘广波 葛青原  
1
听新闻

2021年1月12日,江苏省特检院淮安分院与新疆农七师签订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合作协议。签约内容对费用只字未提,有的只是责任与义务。虽然淮安分院开展此项合作需补贴近百万元,但全院上下已形成共识:技术援疆,无偿服务。自此,淮安分院一批又一批特检人员奔波3700多公里,把足迹深深印刻在天山南北广袤大地上,用汗水和热血,激情和忠诚描绘着奋斗者的画卷。

舍小家为大家 躬身力行践初心

今年5月,淮安分院院长卞清泉带领第一批援疆小组进入新疆。尽管自然条件严苛,卞清泉同志要求淮安特检的每一批援疆人员必须坚守特检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职业道德操守,用勤劳和智慧为“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贡献淮安特检的一份力量。

许其伟是分院资深专家,当得知淮安市对口援建胡杨河市需要有经验的专家去指导工作时,从未到过新疆的他内心既向往又有些忐忑不安。向往的是,在快退休的年纪做一回“冰山上的来客”,像无数先辈一样,为边疆安全稳定、为企业稳步发展燃烧自己的余热。不安的是,就在前不久妻子被查出患有重度糖尿病,子女不在身边,他是妻子唯一的依靠。是否报名前往援疆,许其伟徘徊在如何抉择的思想斗争中。回家后,他向妻子讲了自己的想法。“舍小家为大家,这点觉悟我还是有的!”妻子的话语和笃定的神情坚定了他前行的步伐。

王国柱和许其伟一样,也是在临近退休的年纪,选择前往新疆,成为了对口援建专家队伍里的一员。茫茫戈壁滩,天气如孩儿脸。在从胡杨河市赶往乌尔禾市的一家热电厂的路途上,王国柱突然遭遇从未见过的强风,大风裹着沙尘,吹得汽车摇摇晃晃无法前行,手机中断了信号,沿途的服务区都因风太大,用铁链栓紧了大门,他们只好走走停停、停停走走,200多公里路程耗费了8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已暮色苍苍。为了不耽误工作,王国柱不顾饥肠辘辘,搓了搓冰冷的双手说道:“同志们,既然到了,我们先做事!”说罢便带领同事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一直忙碌至深夜。


绝不放过一个疑点 攻坚克难守好质量关

在援疆队伍中,张长付的身份颇引人注目,2001年他从部队转业后分配到淮安分院。自从踏上了农七师的热土,他就给自己定了目标:对生命敬畏、对企业负责,绝不放过一个疑点,绝不让隐患成为事故。

农七师地广人稀,团场与团场、企业与企业之间,近则相距几十公里,远数百公里,点多、线长、面广,给农七师安全监管工作带来挑战。在得知230公里之外某企业特种设备常年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后,张长付立即前往现场。刚到车间,他就发现工人正在违规使用一台非专用起重机械吊运钢水包,“不好!”张长付看到眼前的这个场景倒吸一口冷气,因为强行起吊的钢水包一旦倾覆,整个车间的工人都将无一幸免,这样的事故国内外已经发生数起。他顾不上个人安危,箭步跑到操作工跟前,一把夺下控制器,进行紧急停车,随后又配合农七师市场监管局的同志封停了该设备,直到消除了安全隐患,他才放下心来。

援建队伍中的周建军是一名二次援疆的同志。上次援疆是在大雪纷飞的冬日,这次面对的却是似火的骄阳。相比于其他地区,农七师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意识相对薄弱,设备使用专项预案和应急演练往往不到位、不科学、不规范,一旦发生事故,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外部救援。针对这一严重问题,周建军逐家逐户勘探设备使用情况,帮助其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还手把手传授方法技巧。在一次检查中,为了检测一台设备安全开关的有效性,周建军不顾危险,登高爬上了设备边缘,但常年未检修的设备上早已积满了油污,只听见“砰”的一声,周建军不慎滑倒,脸上瞬间被钢条划开了一道不深不浅的口子,鲜血止不住的向外流。新疆的同志请他立即停下工作,回营地休息,但周建军只是简单的包扎了一下,便满腔热情的继续投入工作。

朱利阳是周建军此行的同伴,就在前往胡杨河工业园区的路上,他接到了小孩患病的消息。带队领导反复劝他赶回去看看,可他态度坚定:“来边疆工作,机会难得,家里的事情我已经安排好,请大家不要担心。”当天下班的路上,朱利阳却忍不住落下眼泪:“作为一名父亲,我深感对不起孩子,但身为一名特检干部,我又必须留下来。”朱利阳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淮安特检人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

筑牢安全防线 擦亮“特检援疆”名片

植根于新疆的胡杨树,被维吾尔族人称之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的树”。年轻的淮安特检人发扬坚韧不拔的“胡杨精神”,为保障祖国边疆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倾情付出。

张士星是第三批选入到特检援疆队伍中来的年轻党员干部,这是他第一次出那么远的门。当他到达新疆时,已接近深夜。第二天他顾不上时差带来的不适,直接进入企业车间开展检验。谁知,设备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在持续两小时检查高温设备过程中,张士星已经头晕目眩、呼吸急促,出现中暑迹象,他飞快地跑到水池边洗了把脸,喝了两口水,呼吸一下外面新鲜的空气,又继续回到工作岗位上。

持续两个月的紧张工作,张士星为农七师工业园区排查出特种设备安全问题230多个,有力保障了园区的设备安全。临别前,站在茫茫戈壁滩上,他眼里充满着年轻党员的自豪和信心。援疆成果满满,自己没有辜负组织和家人的希望。

同样作为年轻同志,王翔同志始终没有忘记特检人援疆的初心与使命,和新疆的同志们一起完成了高危设备——第三类压力容器的检验工作。他与新疆同志同吃、同住、同工作,白天带头穿梭在储罐和管道之间;晚上挑灯夜战认真编写课件和教程,毫无保留地为农七师的监管人员传道授业。

作为江淮大地上一支重要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队伍,淮安分院充分发挥自身人才、设备、技术优势,擦亮“特检援疆”名片,为加快西部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江苏特检力量。

标签:
责编:李艳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