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千禧后”的印象可能还是个“宝宝”,让人们忽视了他们已逐渐走向了舞台中央。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有这样一位“00”后姑娘宋文清,13岁读大学,19岁读博士,研究的还是“中国芯”,风一样的成长速度从何而来?“00”后的回答,可能会刷新你的想象。
记者:小学只读了两年,8岁开始上初一……是什么让你“跑”得这么快?
宋文清:就智商而言,我不觉得有太多优势。如果一定说优势,是更早地接触了科学,比较勤奋地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父母在老家做机械产品方面的工作,我和电子机械产品一起长大,把它们当作可以拆的玩具。稍微大一点以后,爸妈就给我讲进口和国产机械产品的区别,鼓励我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本科报考东南大学少年班的时候选择了电类方向。
记者:你现在的学习状态是怎么样的?压力大吗?
宋文清:我现在是在南大李丽教授团队学习,我所在的实验室正在做人工智能的可重构芯片。除了上课,我就在实验室对着一台电脑,借助仿真平台和FPGA设计,从芯片设计的前端到后端写写代码,也会看看论文,了解当前最先进的设计是什么样子的,总结一些自己的工作。其实科研的压力远远大于自己学业的压力。要做出一个能用的芯片,我们每一步都不能出错。如果一行代码写错了,后面你花了几百万、几千万的芯片就会直接废掉了,可以说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疏忽。
记者:大学生很多都患有“拖延症”,你有没有?
宋文清:这个不敢有。我每天都会列出自己要做的事情,往往有10多件。先处理好手头的事情,然后才安心地去玩,这也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参与的事情一定要做好。做科研当中,很多事都有一个大的“节点”,一天少完成了一点,都会导致最终出不了东西。每天坚持做好该做的事情,也是舒缓压力的有效方式。所以每天晚上临睡前,是我一天最惬意的时光,反正第二天都是雷打不动的七点半起床。
这几年来,我很少十二点以前睡觉,但晚上我会做一些徒手锻炼运动,每天20分钟,坚持了有两三年。工作时间心无旁骛,每周有一天完整属于自己,这一天逛逛街,看看悬疑科幻的电影。
记者:从小到大你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未来有什么样的打算?
宋文清:从我的角度来说,对很多事情都是始于一种好奇心,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探索和尝试,从小到大全家旅行,都是我来做攻略,尽管中间总有各种各样的意外,比如说我圈出来的小吃店到了地方根本找不到,我订的公寓距离所有景区都好远好远,但是这种意外,不也是探索未知中的乐趣之一吗?
我最近做的一个项目,想把人工智能的方法运用到通信领域上,做了快一年尝试了许多次结果还是惨败。其间我沮丧过,烦躁过,但后来想一想,通往成功的结果有很多条通道,这只是其中一条被堵死了,尝试了领悟了,我也不亏。
能从事“芯片”这样的工作,是我一直以来的向往。我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来自于我们想做的东西,正在一步步地落地成型,每解决一个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问题,我都会感觉特别神清气爽。至于未来,其实有很多可能性,梦想也是逐步清晰的,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定型,所以要一步一步让自己更充盈,更有实力,未来或许会在高校做研究,或许会去华为这样的企业,把我学到的东西真正落地成为新的产业。当然有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我会做出更多对国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人生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