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祖国热土的青春别样红 扬州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就业创业蔚然成风
2022-12-21 12:0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大风泱泱,雪粒如刀。冬天的帕米尔高原气候变化无常,但对自小在江南水乡长大的孙玺来说早就习以为常。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的她,裹了裹外套,继续开展基层走访。

待遇丰厚的国企、工作稳定的事业单位和万里之外的边疆基层,面对人生转折处的关键选择,如何作答?今年7月,刚从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毕业的她毅然踏上了西区的火车,成为新疆克州的一名基层工作者。

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在该校,孙玺的选择代表一种风尚,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传承。今年以来,学校累计有435人远赴西部,755人选择农林等艰苦行业,1639人扎根基层一线……一批批年轻人带着厚重的家国深情,义无反顾走向乡村、深山或边疆挥洒青春。

“基层是创新创造的前沿阵地,也是高校毕业生历练成长的广阔舞台。”扬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轶群介绍说,长期以来,学校通过政策置顶、平台搭建、渠道挖掘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创新推动就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有效激发了大学生在认识和服务基层一线的具体实践中,检验知识、磨炼意志、提升能力。

“安徽、湖南、贵州……”数着地图上的公益足迹,该校美术学院的志愿者张佳妮不无自豪。今年暑假,他们分批走过7省30余个乡村,克服烈日、蚊虫等困难,绘制了300余百幅墙绘作品,为偏远山区留下了美丽的时代靓影。

这是一群自称“乡村墙绘师”的志愿者。早在十年前,他们以笔为媒,通过墙绘反映乡村新貌、传播三农政策。10年来,代代相传,先后有600余名志愿者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更重要的是,他们中有50余人,毕业后扎根乡村,以此为业,成为乡村建设的“新农人”。

“大学生只有深入基层,在基层创新创造,才能更好地服务和扎根基层。”该校副校长蔡颖蔚介绍说,今年暑假期间,学校先后组织动员近2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全国各地,开展三支一扶、乡村振兴、基层调研等社会实践。

事实上,该校连续24年被表彰为“全国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累计50余万人次走进山河深处,一批批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了在广袤的大地上、轰鸣的车间里,也将一颗颗青春的火种洒向了基层一线。

厚重的情怀离不开宽博的知识支撑。该校也是全国率先探索新型农村定向人才培养的高校。早在2010年,扬州大学与张家港、常熟等地签订了合作定向培养本科生协议,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的方式,单独组班,学费全免,精准化培育乡村基层人才。

“怎样让青年大学生在基层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这是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一直思考的问题。今年的两会上,他提交了“关于地方高校培养更多‘一懂两爱’人才”的提案,鼓励高校整体性、系统性、融合性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领军型乡土人才。今年4月,全国首个“一懂两爱”教学团队在该校正式成立。

“贯穿人才培养始终的就业教育是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关键。”该校学生处处长施林峰介绍说,从大一的职业生涯体验等职业教育启蒙,到大二、大三持续的职业规划大数据分析、追踪以及就业观引导,再到大四毕业学年实时的个人求职专项技能培训和实战操作,学校建立了全程式、贯通式、融入式、进阶式的就业教育体系。

此外,为避免毕业生与应聘企业间的“就业倒挂”和信息错位,定期赴基层一线沟通招聘需求,组织策划学生提前进行专业实践。目前,已累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校企职业能力培养机构400余家,聘请基层一线的“校外导师”1000余人次。全链条式的教育涵育了学生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激发了一大批学生扎根基层,以实际行动为国育才、回馈社会、成就梦想。

“基层天地广阔,青春大有可为。”焦新安认为,个体的选择,映照着群体的坚守,时代的方向。青年一代投身基层就业创业是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最闪亮的名片。人生黄金时期,到西部、到乡村、到重点领域就业创业,沉下去、融进去,灵魂才能立起来。他说,山川知道,江河知道——根植祖国热土的青春别样红!

标签:
责编:李艳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