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中心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先进单位、江苏省涉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江苏高校外国留学生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近年来,南通大学强化对外交流交往,以国际视野推进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师资引育、联合科研等方面不断深化教育国际合作内涵,开放性办学成果捷报频传。
搭建平台,培养国际化人才
每晚7点至9点,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排练室里乐声悠扬,南通大学交响乐团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这支由外籍专家担任指挥、70余名音乐专业师生组成的高水平乐团,已成为学校一张闪亮的名片。乐团创新推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与发展,已在多个知名剧院上演数十场音乐会,不仅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还推动国际化办学模式,培养综合型音乐人才。
“国际化办学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我们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南通大学校长杨宇民说。学校持续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工程”,与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41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项目,拓展包含本科双学位项目、硕士项目、本硕双学位项目在内的多元化培养目标,不断丰富国际化教育资源,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面。
今年寒假期间,学校120余名优秀学子分别走进国际组织机构、世界知名企业和著名高等学府,进行实地考察,参加讲座研讨,经历社会实践,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各地的文化、教育、经济和生活,收获了独特的成长经历。南通大学积极打造国际交流优质平台,开展了校际交换、游学研学、海外实践等学生交流项目,每年选拔学生参加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等项目,组织学生海外研学、文化体验以及国际志愿者等多元文化交流体验。近五年,成功组织了近80个境外学习交流项目,累计选派超过1500名学生赴海外学习和实践,极大地拓宽了青年学子的国际视野。
引育并举,强化国际化师资
自帮助陕西汉中果农成功消除猕猴桃的真菌病害,验证了“所学即所用”的科学性,收获了“所用即所得”的成就感,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外籍教师Pedro便渴望实验室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田间地头的病原菌样本。“通大给我机会组建科研团队,团队齐心协力收获科研成果,这种体验很奇妙,也很可贵。”五年来,其领衔的农用微生物课题组已经发现10余种控制水稻、猕猴桃、玉米、大豆和甘薯病害的活性药物,还于2021年获批了“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
南通大学充分重视国际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大力实施“国际化师资引育工程”,以打造学科高峰和学科高地为目标,形成结构合理、学缘丰富、专业扎实的国际师资人才库。学校现聘从事教学科研的长期外教外专36人,其中专业类任课教师占75%。学校还与多所境外知名院校建立友好关系,在信息互享、人员互访和学术互动等方面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完善校内师资与国际友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机制,实施教师境外研修计划、教师外语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师学术水平拓展计划,为教师提供国际化平台。学校教师以“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为阵地,共同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相互沟通借鉴,师资建设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开放办学,激发多元化合作
南通大学先后成功加入“江苏英国高校合作联盟”“江苏加拿大高校合作联盟”“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江苏-俄罗斯高校合作联盟”和“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等五个中外校群合作平台,通过深入学术交流与深化校际协作,使得南通大学的国际“朋友圈”更加广泛和多元,进一步稳定了全球伙伴合作的基础。
这些平台的搭建,不仅便利了通大师生,也便利了来华留学生。学校的留学生规模显著扩大,总人数近1000人,分别来自意大利、日本、俄罗斯、摩洛哥、印度尼西亚等58个国家和地区。在通大,他们不仅享受了精准优质的教育教学,还参加了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入乡随俗”参加相关志愿者服务活动,近日,他们还到社区为居民义诊、支教,深深地融入到了南通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结合各学科特点和二级学院办学特色,南通大学设立专项基金、种子基金,支持相关学院与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跨国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联合科研平台,围绕智慧医疗、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开展长期的合作项目,持续推进产、教、研融合,逐步形成“一院一项目,一院一中心”的国际办学合作格局,充分激发开放性办学学院化的内在活力。学校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等国的高校共建“教育研究中心”“艺术交流中心”“文化传播中心”,不断提升国际声誉与国际影响力,主动担当起高校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的职责。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开放、自信、主动的精神,实施‘开放拓展行动’,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积极拓展学校国际合作新局面。”南通大学党委书记尚庆飞说。
范苏 朱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