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共育研学看西善社区育人新实践
2024-08-01 10:01:00  来源:南京晨报  作者:陈彦  
1
听新闻

精心设计的路线、10个社区轮番组团、共计500组家庭参与、足迹延伸到城市各地……继去年暑期将科普实验室搬进居民家中,丰富辖区学生假期生活后,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妇联根据省、市妇联关于建设“三全社区”的指导意见,发动各社区打通资源,利用今年暑期开展系列校家社共育亲子研学,引导家长和学生把课堂搬进自然、把实践融入生活、把感悟嵌入场馆。在构建“社区全域、父母全程、家庭类型全覆盖”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同时,提升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水平,打造出家门口的优质环境育人生态。

一社区一主题 研以致用学有所得

盛夏的阳光透过树叶,把斑驳光影洒在“最美200米”的梧桐大道上,仿佛每一片落叶都承载着东南大学的百年故事;四块印记不同时代背景的校徽,浓缩着校史馆内从三江师范学堂到东南大学的件件珍贵照片、历史文物展陈,感悟什么是“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立校精神……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御风园,穿梭于各类飞行器展品间的孩子们因第一次触摸、第一次合影有了为国争做御风人的宏愿;在梅钢红色展馆,声光电催动下的“矿石”完成钢铁的蜕变,科学知识之外还有“艰苦创业、奋发创新”精神力量的领略……

这些都只是不同社区各自主题研学体验中的一部分,或许对小学生而言,此时的他们还不懂什么是大学精神、什么是奉献报国,但在与家长的同行交流中、志愿者的悉心讲解下,那份对历史迁延的致敬、对求知探索的懵懂犹如一颗种子,润物无声般埋进孩子们心里。

为了让这次研学研以致用学有所得,西善桥街道妇联在初始就设定了涵盖人文历史、红色教育、家乡风景、高校体验的四条城市线路,除圈定的10个必经研学点外,还鼓励社区因地制宜、主动发挥,但所有行程必须适配1—2个体验类项目,为的是通过亲子互动研学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和内容,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无论是南京油运海员培训中心的模拟驾驶、江苏省民防教育体验馆的VR防火演练,还是有着本土文化传承的油坊非遗馆手工制作,都让孩子们研有所乐、乐有所得。

不仅如此,与秦淮新河为邻的西善桥社区还将秦淮新河史料馆纳入其中,区内有着南京最后一个城中村黄村的古遗井社区也向大家发出邀约。尽管研学内容不同,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能在脚步丈量家乡过程中感悟乡音乡情,建立家园归属感。

当捧着黄村村民亲手采摘的新鲜莲蓬,感受莲子涩中有甜时的笑容;在鸟鸣和蝉唱不时响起的树荫下席地而坐,或诗歌接龙或你比我猜;孩子牵着父母的手发出想上大学的期盼,一场场亲子研学让大家找到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快乐。

两轮试点尝试 让家门口也能环境育人

让家门口也能有优质的育人环境,西善桥街道一直在探索尝试。利用辖区学校去年组织春游、秋游的机会,街道同样以校家社联动的方式选择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红山森林动物园开展共育研学。“研学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是目的,不同于常见的研学,街道从一开始就在宏观指导下进行整体设计,并介入策划、组织、内容、参与、评价全过程。”西善桥街道理想教育小镇推进办负责人杨阚介绍。

虽然两次研学“玩”依旧是主题,但社区、学校老师和教育专家从设计阶段就参与其中,又在梳理各科教材内容后提出具体的点和方向。以在雨花台烈士陵园开展的春游研学为例,研学内容结合各科教材,根据目的地和春天的特点进行联通,地点相同但不同年级的侧重不同。低年级强调亲近自然,了解认识园内植物和生态,建立兴趣;中年级加入建筑、审美等内容,丰富知识结构;高年级则注重对雨花英烈的探究,关注品格塑造。

为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同时更好地结合景点和室外活动开展研学,街道在多方比优后特地聘请了专业的旅行机构。通过事前和带队导游充分沟通,确定内容和标准,甚至提前进行了踩点和彩排。如此精心设计的研学内容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街道不仅安排了由社会组织、社区、家长代表组成的第三方观察员,全程记录观察。活动结束当天,还要求各方坐下来交流讨论,对各环节评定打分,俨然把研学当成了一个课题。希望通过反复的实验实践,最终选择出让家长、孩子、学校、教师都满意的方案。

“暑期是实施‘双减’、探索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窗口期,各方都有相对空闲的时间,也便于把丰富的社会资源加入进来。”西善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要求,研学旅行作为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新突破口,让西善实施的理想教育有了更多立足家门口、联动家门外打造优质环境育人的空间。

升维共育生态 校家社协同落地花开

无论是建设安全、韧性社区,还是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人的综合素养提升都是立足点,而实现人的全面成长教育是捷径。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融合街区、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立足地域特色和城市资源,因地制宜的亲子研学更像是一次主动将关联学校由辖区内的中小学延伸至城市高校,将活动阵地由本地资源拓展到社会各处,将参与人群覆盖到更多家庭的破窗行动。通过升维共育生态,提升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服务水平,更好地实施校家社协同育人。

近几年,无论是应治理之需成立向善家长学校,还是6年前提出建设理想教育小镇目标,布局教育相关业态。从普及社区开放大学到打造面向全人群教育的至善学院;从引入最美书房初见知旅共同体、建设街道文化服务中心营造氛围、配置硬件,到开设影视培训课、落地“上海市民修身行动特色项目”浦江学堂,丰富各类型、多层次的教育需求。汇聚多元力量,推动协同共育水平提升的脚步在西善越走越实。

这两天,具有潜移默化共育特征的一幕正在古遗井社区上演。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的示范项目,围绕黄村零废弃社区建设,村民们从忙于田间地头的种植实践,到基于生活经验关于村内垃圾如何消化、循环、利用的讨论,无论是实地调查可行性,还是选择哪种方式更有效,在村民议事会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的过程中,谁说不是一场家门口的研学呢?只不过,这一次对象由学生变成了村民。

标签: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