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教改革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
2024-09-19 10:4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吉廷  
1
听新闻

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新定位,强调“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发展方向,标志着职业教育政策的深化与创新,为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新的路径。

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篇章,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变迁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深刻理解与回应。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完成了从“补偿性”发展到“战略性”定位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职普融通”与“产教融合”作为关键词,标志着政策导向从数量增长侧重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出台强调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以及与全社会终身学习体系的融合,也为构建终身学习社会和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政策支持。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职普融通的高职教育教学实践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政策的指引下,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应将职普融通作为其核心策略之一,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的协调发展。实施职普融通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双元培养模式,打通职普教育的流动通道。高职教育应与普通教育的学位衔接,允许学生在完成一定阶段的高职学习后,有机会进入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推动学分互认,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建立学分银行,实现职普教育的学分累积和转换,使得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习成果得到认可,消除教育体系内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学分壁垒。加强校校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打破传统学历评价的局限。通过职普融通的策略,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隔离,实现教育的多层次、多元化发展。

产教融合的高职教育教学实践

在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实践中,校企合作模式是实现教育与产业紧密对接的关键路径。这种模式强调合作双方在资源、信息和利益上的共享,旨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创新和升级。实施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高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提出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学校据此调整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确保毕业生能无缝对接到企业岗位。推进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或实习车间,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的同时,定期到企业进行实地操作,从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升技能。推进校企共建专业学院或产业学院,由企业深度参与学院的规划、课程设计、师资培训以及学生实习就业等环节,形成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嵌入。推进项目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和企业在具体项目上展开合作,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企业可以通过项目得到创新成果或解决实际问题。推进校企共建创新平台,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和创新的平台。这种模式既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也有助于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共赢。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挑战与对策

高职教育在实施产教融合的改革过程中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且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应对策略。校企合作机制的不完善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尽管政策层面已明确提出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缺乏长期合作的动力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也困扰着高职教育,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大城市和重点院校,导致城乡、区域间的教育质量差距扩大。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脱节问题依然存在,尽管产教融合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职业针对性,但在课程设置上与实际工作中的技能要求存在差距。

高职教育改革应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明确校企合作的法定地位,建立双方的共同责任机制,确保企业真正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加强双方沟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让企业需求直接反映在教学内容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优化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企业投资教育,提高其参与度。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入产业专家和能工巧匠,通过兼职、客座教授等形式,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提升技能,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与产业需求紧密相连的质量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评估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通过上述对策的实施,高职教育将更有效地应对教学改革中的挑战,从而在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发展和促进社会经济进步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随着职教政策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将朝着更加成熟、高效的方向发展,为构建更为完整、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为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课题“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标签: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