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南通市海门区国强小学打造“一农场二基地三阵地”劳动课程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校本化的实践与探索。
一农场:实施“种子课程”,收获“自育”成果
学校将操场北面的荒地开垦为开心农场,每个班级负责一块责任田,“种下蔬菽千粒子,尝得泥蘼百味香”。春天,同学们除去陈年的杂草,开垦冬日留下的残余,或刀铲,或手薅,为播种腾出空间。他们翻土、开行,播下希望的种子,栽下稚嫩的秧苗。初夏,他们推土、踏实,扶正生长的姿势,夯实成长的基础。施肥、浇水,润泽初生的萌芽,积蓄拔节的力量。秋天,他们收获、分享,品尝种植的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课上,在老师的引领下,他们延伸、思考,体会劳动的意义,感悟生命的真谛。
在农场,同学们播种瓜果蔬菜,年年都会丰收,大家很开心。在心田,同学们播种真善美,天天健康成长,大家更开心!三至六年级各班在开心农场实施着“种子课程”,收获着“自育”成果。
二基地:实现五育并举,收获“融合”成果
学校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先后与江苏省文明村头桥村、江苏明星企业金轮科创集团合作,携手共建学农、学工基地。
在劳动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生长,就必须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基于那些能够训练学生把握事物之间联系的劳动事实,才会促进智慧的产生和五育的发展与生长。在头桥草莓基地,孩子们诵读《悯农》《草莓》等诗歌,参与种植草莓、采访农民,了解草莓的生长规律及种植技术,观察草莓生长状态,记下了草莓成长过程。收获时节,他们采摘草莓,参与种植户的抖音制作及网络平台的销售,班级里开展草莓拼盆大比拼,分享自己劳动成果。
学工基地:在金轮科创集团,学生们参观了公司研发中心、生产车间,听取了金轮集团办公室主任的汇报。孩子们亲眼见证着一圈圈普通的钢筋,通过球化退火、连轧、光片、再结晶退火、冲齿、卷绕,变成精致的金属针布的历程,感受金轮工匠的伟大创造精神。
创造性的劳动课堂就是唤醒学生大脑沉睡的那个闹钟,在适当的地点和时间推动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孩子们在学农、学工基地的实践体验,让他们对父母、对劳动、对劳动成果有了一份深刻的理解。
三阵地:实践“三本课程”,收获“共育”成果
利用“班级劳动阵地、学校创客阵地、家庭劳动阵地”,实践“完美教室课程”“校本创客课程”“家本劳动课程”。
班级劳动阵地,全校开展“擦亮美丽桌椅,扮靓美丽班级”的主题实践活动,班班安排任务,人人确定岗位,通过简单的擦拭桌凳、清扫教室、整理书架、培植绿植、精心装饰教室等形式的劳动,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怕脏不怕累,为把自己的教室装扮得更美尽心尽力,真正把自己当作班级的主人。
学校创客阵地,巧手社团的学生围绕“一见钟情”的主题,动手编织布艺钟,在钟面上进行刻纸美化,自制沙漏计时钟,并将自己的书法融入其中……劳动课程融合艺术、科技,传递“创客”文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态度、技能和品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科技认知、团队协作、创意思维、工匠精神和分享精神。
家庭劳动阵地,班主任与家长共同研发“家本劳动课程”,让热爱劳动的种子生根发芽。中年级提出了下列目标:和爸爸妈妈去果园摘一次葡萄或其他水果;到海门科技馆体验科学的乐趣和魅力;学会利用废旧物品做一两样小制作;用橡皮泥捏一个你最喜爱的童话人物;学会烧两至三个菜肴;铺床叠被、整理房间、清洗碗筷……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给学生满满的成就感。学生在家庭中承担适当的家务劳动,消除孩子的依赖性,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义务感。劳动的过程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辛苦,学会关心、体谅别人,融洽社会关系,善于合作。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落实落细相关课程标准,学校肩负重任。如何创新机制、优化模式,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一道现实考题。不仅需要学校行政团队带领教师、家长、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对待劳动课,而且需要因地制宜编制课程内容,统筹好短期的劳动技能培训和长远的劳动精神培养,在循序渐进中真正激发学生们对劳动的热爱。多措并举、春风化雨,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青少年心中。(唐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