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立足实际,以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为抓手,推动“援法议事”向村(社区)延伸,不断提升基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着力构建“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激活了法治建设的“神经末梢”。
坚持民主自治,搭建“援法议事”载体平台
丰富“援法议事”途径,建设了“火炬村援法议事坊”“胜太援法议事堂”“元山社区援法议事堂”等一批村(社区)民主议事平台,推动“援法议事”实体阵地建设。整合法律咨询、人民调解、自治协商等功能,建立律师值班及回访制度,及时、高效的解决村(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法律难题。
完善服务机制,拓展“援法议事”参与主体
广泛吸纳各村(社区)顾问律师、“五老志愿者”、法律明白人,网格员、社会组织在“援法议事”活动中的作用,以“专业+多元”模式,建立“法律议事”人才库,确保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法律论证的权威性。建立“线上+线下”服务机制,在村(社区)设立律所咨询站,为群众解决难事,将棘手问题摆在法治的轨道上,破解现实难题。充分发挥“法润民生”微信群作用,通过在线解答咨询、普法宣传,将“援法议事”进一步拓展到“八小时”以外,引导和吸引更多村(居)民踊跃参与到依法管理家园以及社会面依法治理的工作中来,为社会治理出谋划策。
理清权责清单,推动“援法议事”合法规范。
在制定小微权力清单基础上,组织律师、司法工作者等专业人员,结合当下《民法典》《法律援助法》等相关内容对村(居)民公约进行梳理、修订,进一步健全了管理运行模式,完善了以村(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为决策机构、以村(社区)议事协商会为议事机构、以村(居)委员会为执行机构的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制定完善的居民议事、道德评议、纠纷化解活动流程,以召开座谈会,邀请部门、党员代表、村(居)民代表座谈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及时堵塞流程漏洞,营造良好法治环境。(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