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新人、兴文化”,提升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有效性
2023-10-26 09:45:00  来源: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1
听新闻

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决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之责,不断提升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深刻把握“七个着力”深刻内涵,加强理论思维,提高育人能力;需要我们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壮大主流思想阵地,全力打造文化校园,为履行职业教育“育新人、兴文化”使命任务保驾护航。

首先,“育新人、兴文化”,需要着力加强党的领导。2022年发布的新《职业教育法》第三十五条明确指出,公办职业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职业学校基层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这是高职院校办学育人的重要体制,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党委主要做什么?《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委的职责是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校长主要做什么?《职业教育法》规定,校长全面负责本校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校长通过校长办公会或者校务会议行使职权,依法接受监督。高职院校“育新人、兴文化”,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第二,“育新人、兴文化”,需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首次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文化自信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50次提到教育、58次提到文化,并首次提及“文化自信自强”。2022年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把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列入了人才培养目标。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形式一样,以文化人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策略和具体举措。

第三,“育新人、兴文化”,需要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充分体现了党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一体化”系统思维模式。高职院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者、“三教”与“三融”的践行者,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按照文化认知、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的演进逻辑,构建学校文化治理新范式。文化对育人的影响,就如同泡菜坛子里的“料”,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文化之“料”,就能“泡”出什么样文化的教师和学生。文化治理就如同这“料”的配方与制作,这是学校治理的核心内容。培育“心中有爱、眼中有人、肚中有货、手中有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正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职业院校“育新人、兴文化”的意义所在。

第四,“育新人、兴文化”,需要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它蕴含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精神内核。通过对不同专业提炼出的具有职业内涵和专业特色的精神内核,譬如理工类专业“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医学类专业“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医者仁心教育,重精湛医术,更重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把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表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技术技能人才,离不开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打造传统节日文化,开设成长第一课、新年德育课,以及举办隆重而俭朴的开学典礼——“礼敬仪式”等仪式文化,来唤起学生的自醒。通过校长早餐会、学生会主席列席校长办公会,以及在学生中选拔学生校长助理等活动,让学生成为学校政策的建议者、学校管理的参与者、校园民主的执行者、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校园秩序的守护者和学校形象的宣传者,来激发学生的自励。通过推进特色地方文化进校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通过推进先进产业文化进校园,打造专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工匠精神;通过推进优秀境外文化进校园,增强多元文化融合,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和全球视野,来提升学生的自信。

文明生生不息,思想与时俱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不仅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也为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切实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厚植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强国,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展现新的气象和新的作为。(作者孙兴洋,系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全国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联盟理事长)

标签:
责编:李艳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