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笼山下,台城在侧,千年之前,这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馆所在地,如今是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南京“世界文学客厅”。202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央视一套《品读中国南京》文化专题节目,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实况录制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与此同时,“世界文学客厅”宣布正式对外开放。
2023年7月7日,中国作协组织的“中国一日”大型文学主题创作实践活动在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省作协、南京市文投集团协助下如期顺利开展。
2022年4月23日,央视在世界文学客厅录制《品读中国南京》文化专题节目,“世界文学客厅”宣布正式对外开放。
一条文学小路,穿越“六代古都”聚焦“十朝文学都会”
当日上午,采访组在访问文学馆、探微文学小路、“穿越”文学山、漫步文学公园之后,惊叹鸡笼山周边6.1公顷范围内已经环绕成了一个更大范围、更开放多元立体的“世界文学客厅”架构,南京1+N+X文学空间网络已从“星星之火”交汇成璀璨银河。
文学小路第一个文学坐标华林园(和平公园西园)。这里的文都亭,回廊花窗设计成镂空的八部文学名著名称,包括《世说新语》《文心雕龙》《千字文》《诗品》《昭明文选》《桃花扇》《儒林外史》《红楼梦》。按南京文学历史脉络,新打造的多个文学坐标,次第呈现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人物、事件、作品等,表现形式和载体都进行了艺术介入和数字介入。
一路向西,沿坡而上北极阁。半山石景园将南朝刘勰于南京撰写的《文心雕龙》精彩篇章、词句艺术地嵌入树坛坐台、摩崖石刻上。文选亭的文学表现主题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楹联用的就是《昭明文选》名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依山而立的文思亭,让你“进入”唐宋。这里集中表现了李白、杜牧等诗词名家留下的名篇名句。音效设计的“文学声景”利用亭子与山景空间层层嵌套,慢行中,偶尔听见唐宋诗词吟诵,让人感觉“出庭又未出庭”,同时叠加的动态鸟声,带来独特体验——诗词吟诵声中,仿佛鸟在庭间穿越。扫描文思亭导览牌上的李白妙笔生花笺谱,手机屏还会跳出“笔花”。
继续向前走,文远亭为你呈现的是明清小说的时光。南京曾是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中心和出版中心,《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名著皆与南京息息相关。
风行雨飞,“鸟台”唱和。在“文学屋檐”下小憩,可以聆听古音朗诵的《紫钗记》《牡丹亭》,用声音科技营造出的飞鸟于周匝林间穿梭飞行的情景,让你真切感受到《世说新语》中“会心处不必在远……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的诗境。“文学屋檐”,以线条勾勒东方屋檐的意象,让你可观赏中国山水诗派发源地南京山水文城美景。
北极阁一带的青铜雕塑由著名青年雕塑家陈建华创作,他提取了“神鹿”的形象,名为“神思”,既应合了《文心雕龙》的神思篇,又兼具了“呦呦鹿鸣”之意,一边喜迎八方文学之客,一边向你倾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在解放门入口处的文学坐标“诗国南京”,表现了1949年11月胡小石应邀做“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演讲时,夸赞古都是“诗国南京”的美谈。
台城烟柳、六朝如梦。唐·韦庄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和刘禹锡的“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诗作都用的《台城》标题。
从解放门登台城,是六百多年历史的明城墙精华部分,东接浩气紫金山,北揽烟波玄武湖,中间鸡鸣寺,西依紫峰大厦、玄武门,古今交相辉映,恍若穿越了“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一座鸡笼山,对话古今文学城林,融文学于山水市井
2019年10月,南京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文学之都”称号,成为中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为履行好申都承诺,建设好文学之都,南京市政府出台文件提出将南京打造成“世界文学客厅”,制定了“1+N+X ”的文学空间网络计划,其中“1”就是“世界文学客厅”,它是城市文学空间场所的标杆和枢纽。
“南京千年文脉不仅蕴藏于书籍典册中,更融入了山水市井间。”南京市文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秘书长闻一武在讲述“世界文学客厅”为何选址在鸡笼山时称有多个理由。其一、公元 439 年,宋文帝命谢元(谢灵运族弟)在鸡笼山下建立了文学、儒学、史学、玄学四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馆由此诞生,从此文学正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二、这里是明末大出版家胡正言书房十竹斋的旧址。在这里开创了当时世界套版彩色印刷技术的高峰。因此十竹斋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三、这里曾经是三国时期的南京太学院所在地,明朝时的国子监世界最高学府的所在地,此后历经清代江宁府学、三江师范学堂,民国时期成为亚洲第一,拥有徐悲鸿、胡小石、马寅初、徐志摩、闻一多、张大千、李四光、赛珍珠、傅抱石等一大批杰出人才的国立中央大学。其四、这里是城市中心和名片。这里的和平公园和文学公园周边的文学文化氛围浓厚,有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有国子监、鸡鸣寺、台城、玄武湖等景点遗迹。
“世界文学客厅”位于紫金山入城余脉古鸡笼山下东南角,漫步其中,只见起承转合间尽显一片匠心。主楼展馆背倚北极阁,门上是一幅六朝松图,似从千年穿越而来;向上望去,外墙石板如竖排古籍书页,绢黄色古书般的墙面仿佛刚从纸页上拓下,显得典雅古拙;随着夜幕垂下,投影墙面的诗文恰如一位读书人在“翻页”,让人引颈驻足,想一直读下去;而在外墙廊下支撑的绿色钢柱,如根根挺拔绿竹,尽显中国文人风骨……
“起承转合”是该建筑的布局理念。起是主体建筑,从文脉的源起开始讲述文与城的故事。承是十竹斋文房,展示十竹斋四百多年的传承和创新。转是园林,关注文学意向与山水城林间的转换。合是文学之都 IP宁好主题文创店,体现文学与生活的融合。
整个院落也是一个多功能的空间组合,自开馆以来,这里已经成功举办多场不同类型的文学课、读书会、诗歌节、文化沙龙、庭院演出、学术交流、朗诵音乐会等文学、文化活动,其中江苏卫视、央视录播文学节目多场。
世界文学客厅院落一角和夜景
“世界文学客厅”主厅由一座老房子改造而成,在东南大学著名建筑设计师陈薇教授精心设计、巧妙改造下,得以旧貌换新颜。
首先,陈薇大胆地将原先的屋顶转了90度,将山墙作为主立面。其次,建筑选取了黄绿主色调,融合了南京文学之都标识的色彩,也与周边杨廷宝大师设计的民国建筑绿琉璃顶、黄色墙面和周边景物色彩相得益彰。
“老建筑”“旧房子”时光中的文化符号,使命式地与文学南京、山水城林相融合,蜕变成为让南京人引以为傲的“世界文学客厅”。
主厅大门上的“金陵六朝松图”与不远处的六朝松正遥相呼应。这株古树在对面一路之隔的民国时期的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校园内。相传,六朝松由梁武帝亲手种植,历经千年依然挺立,见证着六朝以来南京文脉的传承和发展。在主厅大门绘制这幅图案,寓意从文脉的长度、“文学之最”的高度、连接世界的广度,文人书房的风度等十个“维度”,来触摸世界文学之都的不同侧面。
如果在庭院外恰当位置仰视或后背半山腰上俯瞰,能看到那些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窗户,它们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命履新。既有消防、排烟、采光的功能,又能多视角欣赏窗外的天空、流水、树木、花卉;它们另有一个功能,就是分别对应“诗歌、散文、小说、文论”等文学不同体裁。据介绍,陈薇当时设计的理念,这不仅仅是一座房子,也不仅仅是展示馆内有什么,而是要让参观的人能触景生情,产生共鸣,并激发起幽思怀古的创作之念。
一间“文学客厅”,传承无限文码,激活千年金陵文脉
“世界文学客厅”主楼展馆高达11米,分上下两层,分设“文脉”“文码”“文枢”三个主题展区,配合院落内“文房”“文创”共五个展项,体现古都文韵传承与创新空间的设计寓意。
主馆大厅吊顶“文码”是一个DNA双螺旋设计的艺术构件,无限循环的完美闭环,象征着南京文学的基因源远流长。文码记载的是南京从古至今名称的演变,从金陵、秣陵、建邺、建康、应天、京师…再到南京。与名称演变对应的,还有文字信息记录方式和字体演变,从“0101”结绳记事、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再到数字时代二进制文字演进的文码符号,画面首尾相连,象征着南京文脉的生生不息。
进入一楼展厅东侧,南墙上有一块圆形吴越楚地图首先进入视野,记载着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范蠡在中华门外长干里筑越城,南京城市史也自此拉开了序幕,这既是南京城市的起点,也是南京文脉的起点。
抬头,5个水晶圆盘悬挂在“文脉”装置的上方,展示的是包括孙吴都建邺图、南朝都建康图、唐升州图、宋建康府图和明都城图,5个历史版图相继排列,构成了与时间脉络相呼应的空间线,体现文与城始终相融。
“文脉”装置,以一块出土于越城遗址的陶三棱锥为起点,金陵千年文脉“流淌”出一个长条形展台,展示了2500年来南京文学发展与城市变迁间相伴相生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眼千年。
“文学客厅”负责人向南星告诉我们,《大事记》邀请了很多重量级的文史专家,从近千条文学事件中,精选70个重要节点。它们和南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或开历史之先河,或集古今之大成,或脍炙人口,或意义深远。
公元280年,左思撰写《吴都赋》是描绘南京城市繁华的第一赋,是描写南京文学作品的开篇名作,见证了文都南京发展的开始。其文辞优美、气势磅礴,写成之后,风行一时,“洛阳纸贵”由此而来。
六朝成书于南京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汉族文学总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中国最早文言志人小说集,里面的东床快婿、望梅止渴等成语,都发生在南京;“竟陵八友”之一的谢朓,写下了赞美南京的千古名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北朝时期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
唐代李白一生五次游金陵,五十诗篇述南京,其中《登金陵凤凰台》书写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豪情,展现了南京的壮丽景色和自己的豁达心境,成为最著名的书写南京之作。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不可或缺。他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用情真切,情感沉郁,凸显悲与恨,成为了文学史上“悲恨词作”千古绝唱。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晚年居住在半山园,感慨“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怀古之思;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留下“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的名句。
明代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在南京创作《紫钗记》,与《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民国时期以中文为母语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地》,就是在南京构思和创作的。
要说文采飞扬的还要数1949年毛主席创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气势恢宏,无与伦比。
当然,2019年南京荣获“世界文学之都”的称号,也是南京文学史上的大事,南京文脉的高峰与高原同在,如星河般灿烂,延绵不绝,这样的“长度”,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弥足珍贵。
展板另一侧则是文都八大文学专题,包括文都作家、文都阅读、文都翻译、文都刊物、文都教育、文都名著、文都名句和文都城市。
韩东诗歌作品研讨会
文都人物。展示了从秦汉蒋子文等开始,孙吴到六朝时期的钟嵘、刘勰,唐朝的李白、刘禹锡,五代十国时期的李煜、韩熙载,两宋时期的王安石、苏轼,明朝的方孝孺、王守仁,清朝的曹雪芹、吴敬梓,民国时期的赛珍珠、朱自清,一直到当代的曹禺、张爱玲等文学家,这300多个人物,都和南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文都作品。《儒林外史》说“贩夫走卒皆有六朝烟水气”,身边的街巷可能就是文学故事的溯源地。张恨水的《丹凤街》,浦口火车站台上父亲的《背影》,点进去可以看到作品、地点和相关的创作故事。
文都作家。则是从古至今,或曾经生活在南京,或在作品中书写南京,其文本气质和创作风貌带有南京城市文化内涵的一群优秀文学创作者,他们是李白、杜牧、王昌龄、曹雪芹、鲁迅、张恨水、巴金、张爱玲、叶圣陶、余光中、王安忆、范小青、叶兆言、韩东、毕飞宇、朱辉、苏童、鲁敏、王干等。
文都名句。不管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还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些语文课本中朗朗上口的诗文,也是南京文学“浓度”的最好证明。
文都翻译。《红楼梦》(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西班牙文等20 多个语种)《千字文》《玉米》《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妻妾成群》等众多经典文学作品走向世界,还有1955年的《呼啸山庄》、1994 年的《尤利西斯》等重磅作品首次在南京被翻译出版。
一根文枢纽带,串连起世界文学,融文学世界美好永恒
闻一武在接受专访时说,“世界文学客厅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但给作家的,也是惠至百姓的,不仅仅是怀念历史的,而且是更关注当下的。所以我们相信,随着文学之都今年的四年评估,我们下一步将在新的起点上,通过文学赋能城市,切实打造好文学之都的文化品牌,让世界文学客厅‘会’好世界文学来客,促进世界文学交流、融合,为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2个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是第29个。此外还有英国的爱丁堡,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等。
以文学为纽带,世界文学客厅与世界其他文学之都开展多层次交流、展示互动成果。比如美国西雅图诗意的“白云千载,汉水长流”,比如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会客厅的文枢展区,演绎着一张以南京文学地标织起的南京“文学之都”城市空间网络图已覆盖公共文化设施,乌衣巷、石头城、玄武湖、秦淮河、长干里、浦口火车站等16个南京代表性的文学坐标以及文学地标场所、阅读空间、“文学+”等场所1000余处。同时,文学客厅作为空间枢纽和数据中心,这里也会和“1+N+X”的国内及国外相关城市空间网络里的图书馆、书店和文化空间合作,让参与者都能看到这里的重要活动,也可以把他们的精彩活动与这里连线播出,汇聚文学信息。
下午时分,小院北侧的文创小店已是茶香满室,这里布陈着南京文化文学书籍、文创产品,恰似文学客厅面向城市的一个窗口,每天来来往往、坐坐看看,喝茶的、看书的、参观的人不少,中国与外国的、作家与读者、老师与学生、领导与民众来到会客厅都成了文学虔诚的客。
露天交流活动区“文学之都声音邮局”装置格外引人注意。人们只要在亭子里扫码,便可以录一段自己的声音,打印出一张声音明信片,现场就能寄给亲朋好友。
2022年4月10日应邀来会客厅担任央视《品读中国南京》录制节目嘉宾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站在院中发出感慨说:“我想,今后‘世界文学客厅’将是一个汇聚文学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地方。”他在留言簿写下:汇聚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则在留言簿写下:做南京人真好。
中国作协“中国一日”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走进南京“世界文学客厅”采访人员合影
采访结束已是华灯初上,归去在西段的文学小路上,顺着诗墙诵读南朝的萧子良《行宅》“访宇北山阿,卜居西野外。”南北朝沈约的《饯谢文学离夜诗》“以我径寸心,从君千里外。”登上北极阁,回首文学小院已在灯火阑珊处,北望玄武湖,水波粼粼与连绵起伏的紫金山、九华山、鸡笼山、台城墙连成一片。
此时此景,唐•罗隐和明•梁以壮《台城》诗句仿佛在风中漂移,我觉得没有理由不呼应一下“晚云阴映下空城,六代累累夕照明。”“勒马台城一望遥,听人传说是梁朝。”
此景此情,岂能一句“归去来兮”能够了得!
如果让文学先辈们远离“万里江山终割裂,此时风雨正漂摇”的时代,还会在作品中说尽“无端笠佛思龙象,岂有谈空破敌骄”吗?
如果让李白此时与我一起穿越文学小路,在山顶对酒当歌、共赏文景,我相信他不会再写出“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悲观,而是要在“文学之都声音邮局”录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激昂之音并且会以“中国诗圣”名义向世界文学之客发出邀请:
欢迎天下文学之客来东方“世界文学客厅”,会世界文学,会世界文学之客。
(曹峰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