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战邮精神”沉浸式思政课——红色经典歌剧《沂蒙山》亮相华礼堂
2024-04-24 10:1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鲍捷 费语童  
1
听新闻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南京邮电大学建校82周年,南京邮电大学关工委主办、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承办的沉浸式主题思政课——民族歌剧《沂蒙山》选段于4月下旬在三牌楼校区华礼堂上演。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原副主席孙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3所兄弟高校的领导老师,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敏,组织部副部长吴波,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李晓华,离退休处党委书记、处长陈友民、副处长张前,校关工委副主任孔宪禹,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钟凯、副书记郭强、副院长张冲,以及管理学院500余名学子参加活动。管理学院分团委书记鲍捷主持开幕式。

沉浸式思政课现场

这堂沉浸式主题思政课以抗战历史为主线、以红色校史为脉络、以民族歌剧《沂蒙山》选段为载体,讴歌巍峨壮丽的革命岁月,感受沂蒙人民与人民子弟兵“生死与共,水乳交融”,传承“忠贞不渝,使命必达”的战邮精神。关工委老同志与管理学院青年学子同演一台戏、同讲一堂课。融美于教,为学生搭建艺术沉浸式思政“大课堂”;化美于行,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不负大时代,敢为人先“立潮头”。现场500余名师生的心再一次被“沂蒙精神”“战邮精神”感动着、拉扯着,共赴一场感人肺腑的沉浸式思政课,一场触动心灵的精神洗礼。

沉浸式思政课现场

追溯:红色校史的“根”与“魂”

“齐鲁烽火,战邮发祥。金陵春潮,谱写华章。”众师生齐唱南京邮电大学校歌《信达天下》拉开思政课序幕。南京邮电大学原党委常委、计算机学院院长杨庚老师主讲,特邀南京邮电大学原党委书记兼校长谢玲老师讲述发源地的历史。“南京邮电大学发源于山东省莒南县东甘霖村的战邮干训班,建校60周年前夕,我们通过实地走访与当年老一辈的住户联系,了解到当年战邮干训班学员们的故事。当时不仅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学习条件也很困难。战士们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一边学习,一边战斗。树高千里,不忘其根;鹏行万里,不忘其魂。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战邮精神,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老领导谢玲老师铿锵坚定的话语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师生。

杨庚老师(左)现场采访谢玲老师(右)

从1942年在东甘霖村创办的山东滨海抗日根据地“第一期战时邮务总局干部训练班”到如今的南京邮电大学,82年奋楫笃行,南邮人坚持“信达天下、自强不息”的南邮精神,忠贞不渝、使命必达,在历史长河中筑起了一座理想信念的丰碑。

致敬:献给不朽的“战邮英雄”

抗日烽火铸就热血英雄,艰苦环境锤炼钢铁精神。数不清的英雄事迹令人钦佩动容,校关工委张菁老师献上为“战邮英雄”饱含深情的致敬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定立场;保守机密,人在文件在,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排除千难万险,勇往直前完成传递任务的坚强意志;严守纪律,艰苦奋斗,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这就是忠贞不渝、使命必达的战邮精神。过去,战邮精神曾指引着先辈踏平邮路的艰难险阻;如今,战邮精神将激励着我们笃行不怠,奋勇前行,再续南邮辉煌。

张菁老师献致敬词

重温:红色沂蒙的光辉历史

“沂蒙莒南东甘霖村是我们学校的发源地,所以我们选择《沂蒙山》这部歌剧,”退休艺术团、校关工委印为民老师在采访中提到,“歌剧讲述了沂蒙山区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一心、生死与共、水乳交融,为革命事业团结战斗、不怕牺牲的感人事迹。我们通过歌剧演唱,引导同学们欣赏高雅民族歌剧艺术的同时,让同学对革命老区那段抗战历史有更深刻、更形象的认识,对沂蒙精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忠贞不渝、使命必达’的战邮精神进一步歌颂,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梦。”

特邀嘉宾李印老师正在演唱

唱段《等着我,亲爱的人》杨庚老师饰林生(左),印为民老师饰海棠(右)

唱段《沂蒙的女儿》许文林老师饰夏荷

唱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印为民老师饰海棠(前)

整场思政课在师生齐唱《我和我的祖国》的朗朗歌声中落下帷幕。用一部歌剧讲述一个故事,用一段故事传唱一个精神,融合教育模式,浸润时代新人。近年来,管理学院党委充分利用老校区老同志的宝贵资源,与校关工委、离退休工作处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合作机制,积极探索三全育人的新模式,为学院的思政工作注入“银发”力量。先后推出《挖掘老校区文化资源、扎实开展“适老化”服务》《三牌楼校区“口述史”》《赓续红色血脉,筑牢信仰之基》《重返二十岁》《人民不会忘记》等系列沉浸式思政课。

标签: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