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江苏 读懂中国 常州工学院承办2024华裔大学生中国文化体验营(江苏)
2024-09-02 09:13:00  来源:常州工学院  
1
听新闻

流水本同源,丛兰亦同根。8月26日至29日,由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江苏省海外联谊会、江苏省教育厅共同主办,常州市海外联谊会、常州工学院共同承办的“2024华裔大学生中国文化体验营(江苏)”走进常州。近50名来自德国、法国、西班牙等14个国家的华裔大学生通过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增进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本次体验营为期11天,聚焦“感知江苏,读懂中国”主题,由南京、常州、镇江三所城市承办,在常活动由常州工学院牵头开展。体验营旨在通过实地参观、沉浸体验、人才交流等方式使海外华裔大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发展的旺盛活力,增进对祖籍国的了解,加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情感、中华文化”的认同,加深中华情愫和桑梓情怀,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者,更好地向世界传递现代化中国的声音。

在常州期间,营员们在体验中医特色疗法、民族乐器、金坛刻纸、宫梳名篦、雕版印刷中品味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在遍览南山竹海、青果巷、桂林村、常州博物馆、溧阳市博物馆、孟河医派博物馆中领略了常州悠远的历史和秀美的山水,在参观华罗庚纪念馆、赵元任影展、周有光纪念馆中惊叹先贤的智慧与卓越,在沉浸式体验野生音乐会、“两湖”创新区规划展示馆、江苏时代、理想汽车中感受现代化都市的生机活力和蓬勃发展。

29日,闭营仪式在常州工学院举行。常州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陈建新,常州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兵及省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部分营员家长等参加。

常州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特色鲜明、活力彰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更是热情洋溢的“青春乐都”和年轻人实现梦想的“机遇之城”。恢宏大气的常州宣传片《赛道》让营员们更加全面感受常州、了解常州,也正式拉开了闭营仪式的大幕。张兵在致辞中对本次文化体验营的顺利闭营表示祝贺,并简要介绍常州工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办学目标和“产教深度融合、校城一体发展”的办学特色。他对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省海外联谊会、省教育厅、市海外联谊会对学校侨务工作的信任和肯定表示感谢,强调学校将更加努力做好侨务工作,助力凝聚侨心,为搭建海内外华侨华人的连心桥贡献常工力量。

11天的文化体验之旅中,高颜值+厚底蕴的江苏给营员们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绿水青山的自然风貌、诗画江南的人文底蕴、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不仅有品味中国历史文化的“汉语课堂”,还有体验江苏民俗风貌的“校外拓展”,营员们不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亲密接触,又探访古迹名胜见证了历史的沉淀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段精彩的视频短片带大家共同回顾此次活动中的点点滴滴。营员代表、来自德国纽伦堡技术大学的李夏婷在发言中表示,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带给大家很多的惊喜和收获,收获了友谊、加强了交流、开拓了视野,活动结束后大家会把这段美好的经历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未来她也将选择来中国留学深造。营员家长代表、德国纽伦堡中文学校校长李立在发言中对活动的主办方和各级组织方表示诚挚感谢,认为本次文化体验营让孩子们沉浸式地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也搭建起了一座友谊之桥,让大家交到了新朋友,收获了温暖与快乐。

在本次体验营期间,各位营员和志愿者、老师们朝夕相处,彼此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闭营之际,师生们也分别带来了各自准备的精彩节目,为彼此的情谊献上祝福和掌声。纸扇舞蹈、非遗常州吟诵、古筝独奏、武术表演、诗歌朗诵,一个个充满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节目,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由营员代表带来的英文歌曲《Photograph》、舞蹈《爱你》,让大家感受到了华裔大学生的活力与朝气。文化交流现场其乐融融,欢声笑语就像一条纽带,让心与心的距离更加靠近。

陈建新希望青年朋友们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中华文明,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中国的发展,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向家人、朋友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更多外国朋友和世界看到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同时发挥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当好中外交流交往的友好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话语体系,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交流者、创新者,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外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为构建更加和谐美丽的世界贡献力量。

中国是海外华裔青少年祖祖辈辈曾经生长过的地方,是海外华裔青少年永远的家乡。而华裔青少年作为海外华人社会中最积极、最有朝气的力量,是中外文明交流对话的友好使者、中外民众相知相近的重要桥梁。虽在海外出生或成长,但根在中国,心因中华文化的纽带而紧紧相连。本次文化体验营活动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更是一场心灵的碰撞。华裔大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了祖国的壮美与历史的厚重,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王超 刘一鸣)

标签:
责编:李艳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