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针对有些高校存在毕业生就业虚假签约等行为,教育部表示将对相关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保障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此外,2020届已就业高校毕业生还将收到手机短信,提醒通过“学信网”查询并核实本人就业状况。
时逢特殊就业季,毕业生求职本来就背负较大压力,但是部分高校、部分专业却为追求“好看”的就业率,变相要求毕业生提供就业证明等表格材料,以达到就业率统计数据“好看”的效果。疫情中,毕业班学生为了做论文、找工作早已焦头烂额,为了能顺利毕业还要配合“演出”,这一场没有观众的“大戏”,何时才能罢休?
学生难,辅导员老师们也是颇费心思,迫于上级压力,不得不花样百出,做着违心的事。据了解,部分高校为了让学生配合表演,“手段”可谓费尽心思:抓住毕业生渴盼顺利毕业的心理进行施压、道德绑架,让毕业生帮母校“撑场面”,以种种软磨硬泡打扰学生的方式,让毕业生苦不堪言,只能默默“就范”。
在高校就业率中注水,注定撑不起面子,反而丢了里子。其实,统计就业率是为了解真实情况,而非做“表面文章”。在特殊时期,理应客观看待就业率下降的实情。这不仅有助于学校精准发力、引导毕业生顺利迈入人生新阶段,也有利于相关主管部门动态掌握就业问题实情、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措施。搞所谓的“表格就业”,自欺欺人,耽误毕业生求职、损害高校声誉不说,对促进就业政策的成效评估还容易构成实实在在的干扰项,实在得不偿失。
切实解决就业虚假签约等行为,宜从根源入手,层层把关。高校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掌握和了解毕业生的心理和状况,把精力用在加强就业指导、开展个性化就业信息推介服务上。同时,高校就业考核政策也应实事求是、及时纠偏,防止人为拔高就业率,杜绝一味将就业压力通过院系、辅导员层层传导。
离开校园、奔赴职场之际,忙于注水、凑毕业数据没有意义,学校和学生不应成为对立面,而应是共同前行的“战友”。在人生的新起点上,学子们唯有在阳光下起步才会越走越顺,能长久铺展院校与学子的荣誉之路的,也只能是诚信和努力。(评论员 张婉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