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经济的影响,近日,苏州大学“赓续文化基因,书写江浙经济新篇”敬文江南文化融合实践团从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开始寻访旧时苏南模式的记忆。
苏南模式最早由费孝通先生提出,因此实践团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南村的费孝通江村纪念馆作为寻访的第一站,探寻苏南模式的文化基因。
实践团走进费孝通江村纪念馆,领略费孝通探访27次的江村发展史,从土地改革开始,农民开始拥有土地,再到合作化时期农民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农民开始集体耕作,分配工资,开始有了集体经济的影子。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乡镇企业渐渐兴起,多家缫丝厂、丝织厂开办,逐步发展为民营企业,以集体经济为主导,在庙港片区形成了以纺织为主体的企业群,在七都片区形成了以光电缆制造、有色金属加工为主的优秀企业。见微知著,苏南模式最核心的特点——集体经济,在江村的发展史上可见一斑。在集体经济制度的引导下,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民营企业,苏南模式的规模不断壮大。
实践团同时走进单独陈列费孝通先生生平展馆,进一步了解费孝通老先生提出苏南模式的起源。1983年费孝通教授撰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有:“苏、锡、常、通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是大体相同的,我称之为苏南模式。”苏南模式首次提出。这也为1990年费孝通提出:以上海为首,江苏浙江为两翼,长江为脊的长三角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三十多年过去了,苏南模式的星星之火,得以变成长三角地区如今的燎原之势,带动了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
团队指导老师、基础教育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郭才正老师表示,实践团队立足苏南模式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深挖文化基因,更好地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学以致用、守正创新,展示了敬文学子的青春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