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江苏省委教育工委“苏教先锋”党建品牌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江苏省党建工作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完善“一三五”党建工作体系,全方位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履职能力提升”专题调研,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中梗阻”问题,打造“党员先锋”工程,扎实开展“党旗飘在一线、堡垒筑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系列活动,建设“新能红盟”等谱系化党建品牌,引领学校牵头的常州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以“生态赋能型”党建推进“城产教科创”融合发展,为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贡献高职类型教育磅礴力量。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三五”党建工作体系
以“一三五”党建工作体系建设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不断丰富“一三五”党建工作体系内涵,相继推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的实施意见》《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实施“一三五”党建工作体系的方案》《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先锋人物评选办法》《“新能红盟”行动——打造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层党组织新能源党建品牌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党建创新创优举措,将“加强党的建设”融入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方案,以政治建设统领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开展以“八大工程”“六大重点项目”“三十个核心指标”为抓手的重点计划,立足“学校党委—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三级框架,精准实施“头雁领飞”“雁阵齐飞”“群雁奋飞”的三“飞”工程,开展“先锋人物”评选,强化先锋引领,以“新能红盟”等谱系化党建品牌建设为载体促进“五链耦合”,用“党建链”串起具有高职教育类型特征的“教育链”,从而提升行业和企业急需的“人才链”、激活地方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创新链”、赋能城市发展的“产业链”,推进“城产教科创”融合发展。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路径图
以“新能红盟”等谱系化党建品牌建设构建党建新生态
为了更好地引领学校牵头的常州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有效贯通“一三五”党建工作体系中的“五链耦合”,学校党委创新提出打造“新能红盟”等谱系化党建品牌。“新能”代表在新时代、新征程,常州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党的领导下,立志走新赛道,在联合体内共享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新课程、新资源、新成果,汇聚成能共建共享的“新方向、新动能、新力量”,用“党建链”串起“教育链”、提升“人才链”、激活“创新链”,从而赋能“产业链”,这就是党建的无限伟力,更是党建与高质量发展“一融双高”的成果体现。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兄弟院校开展“新能红盟”党建共建活动
学校在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与常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等“产业链”上新能源高新企业定期进行党建共建,召开链上政、行、企、校参加的“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活动,邀请专家和企业高管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讲政策,针对链上问题找办法,链上聚才建平台,推动组织联建、活动联办、人才联育、项目联推、难题联解、市场联拓,助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合作院校结成发展共同体,构建形成条块结合、多方协同、共同参与的产业链党建工作新生态。
以“生态赋能型”党建工作模式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常州“532”发展战略和新能源之都建设,充分发挥江苏省党建示范高校、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建设单位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以“新能红盟”等谱系化党建品牌构建党建生态圈,以党建引领常州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与“政行校企研”各成员单位共建链上“新能红盟党建示范基地、联合党支部、临时党支部、先锋党小组”、产业学院、产学研联盟等实体平台,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共同体内构建开放型的党建信息化平台,开启“互联网+党建”新模式,把组织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合作单位融在平台上,以“互联网+党建”催生党建工作新形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筑牢舆论宣传新阵地。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新能红盟”党建示范基地
在党建平台构建中,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牵头单位作用,坚持党建引领、业务主导,紧扣突出需求,将载体创新与党员参与有机结合,实现了从“信息沟通”到“工作联动”、从“组织连接”到“情感链接”、从“化整为零”到“聚零为整”的大转变,让党建生态圈的信息在一个平台汇集,规章在一个平台发布,工作在一个平台开展,推动党建工作线上线下相互融合促进,工作质量持续提升。学校也借助实体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业务共拓,学校与企业相继共建比亚迪产业学院、百度智能网联汽车学院、理想汽车师资培训基地、博世(中国)新能源产业现场工程师培训中心,与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天合光能(常州)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等新能源企业达成人才培养和党建共建协议,共享了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人才和技术优势资源,进一步抢占了“新能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强力推进了学校“新能源”特色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打造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党的建设引领了学校治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管理创新,强力推进了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向高处攀、向实处行、向深处走,也实现了学校发展与区域发展的聚链共赢。(檀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