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齐画思政“同心圆” 共建育人“生态圈”
2020-11-05 09:1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在建设高水平一流医科大学的道路上,南京医科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使命,高水平做好三全育人工作,打造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医学人文教育融入铸魂育人的崇高事业,深耕医学人文沃土,激发蓬勃动能,催发医路“花”香。

明“责”设“岗”:善做耕耘者

“积厚成器,诚金石所致;润物无声,沐春风化雨;薪火相传,继仁心立志。”这些话镌刻在南医大医学伦理教育馆的墙面。创建于2004年的伦理馆陈列着捐献遗体大体老师们的生平,是学生必须进入的第一个“课堂”。

据了解,从1996年南京市志愿捐献遗体工作落户南医大解剖学系以来,南医大解剖学系教工党支部就在不断探索挖掘遗体捐献工作的思政教育功能:建成12年的志友祭奠网站“厚德园”、连续23年的感恩志友志愿服务、坚持24年的解剖课前向大体老师行礼……这些都贯穿着《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始终。该党支部也被评为了“全国党建样板支部”。

(南医大学生的第一堂思政课:走进医学伦理馆)

“我们用专业知识为落实立德树人和培育医者仁心做一些踏实的工作,在教书的同时点亮心灵。”人体解剖学系负责人同时又是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的张永杰说。

而培育像人体解剖学系教工党支部这样的支部和张永杰这样的“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始终是学校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学校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教师党员先锋工程,健全党员与骨干教师之间“双培养”机制,目前已经实现了党组织书记党建项目覆盖率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覆盖率的“双百”目标。

“多位一体”育人是南医大又一项行之有效的育人机制。被师生亲切地称为“缝扣子阿姨”的宿管员刘春香,受聘成为“后勤生活课堂”的一员,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本科生组成的“微团课宣讲团”以“为新时代发声”为己任,利用课间十分钟走进课堂,讲身边故事,充分发挥着学生骨干对学子的思想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当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实习阶段,南医大各附属医院又接过了育人“接力棒”,用教师支部的先进性建设带动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推进临床教学基地学生党建。

在南医大,从党委书记、校长、院士、临床著名专家学者到青年教师、实习带教、宿管职工、学长、家长、校友全面参与育人,对接班级、寝室、个人,多途径关心学生成长发展。

“渠”清“水”活:上好思政课

1959级校友叶如陵毕业后即赴西藏工作31年,退休后在社区建立“爱心小屋”服务社区居民,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五星级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在他为母校开设的《让信仰随党旗飘扬》思政公开课上,他告诉同学:“你选择了什么的榜样,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今,南医大思政课的讲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面孔——优秀的学长校友、校外专家学者……从课堂内外到校园内外,源头活水的涌入,身边故事的展现,让南医大的思政课变得日益精彩。

在坚决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攻坚战的同时,学校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让思政课教师不再“单兵作战”、思政课不再是“孤岛”。南医大药学院与附属克州医院及南医大援疆团队合作,师生登上海拔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专门开设“高原上的思政课”。学院还与柯族医药研究院合作,挂牌为南医大药学院思政教育基地和学生实践基地。

(在二附院副院长李庆国(右一)的指导下,管翔(左三)等同学的“人工心脏”项目获得了特别一等奖)

在南京医科大学,德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同样是一体化的。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管翔等同学的“人工心脏”获得特别一等奖,为临床上有暴发性心肌炎、严重的心肌病、急性心梗导致心功能不全、心脏骤停、心脏术后低心排等症状的患者带去福音。

在今年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第一临床医学院2015级本科生魏希姨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为抗击疫情助力,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柳叶刀子刊《Lancet infectiousdiseases》上发表论文,该项研究第一次通过大样本荟萃分析清晰证实了男性在新冠肺炎的发病率、重症率、以及死亡率上均要高于女性。

“从今天起,有人把生命托付给你,你有机会通过努力来延长生与死的距离,减少这个世界的病痛,体验作为一名医生的快乐与成就,并从中体现自身价值。”南医大一附院苗毅教授《给实习医生的信》印在每一位同学的实习手册扉页上,也印在每位南医学生的心里。

白衣红心:感召家国情

南京医科大学是一所具有86年办学历史的大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历史传统。特色鲜明的历史资源、人文资源、地理资源,成为做好三全育人工作的独特优势,红色基因的底色、悬壶济世的特色、使命担当的亮色日益彰显,家国情怀和医者仁心有了“南医解读”。

(沈洪兵校长作为成长导师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从爱国学者、中国卫生学先驱邵象伊,到马凤楼、王心如,再到现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A+学科带头人沈洪兵院士,南医大的“红色基因”一脉相承。作为学者,沈洪兵团队一直致力深耕国人肺癌基因密码领域,探寻国人肿瘤精准防治新径;作为成长导师,他多次深入学院、年级、班级。在师生座谈中,他回答学生的提问——“我的远方,就是大家的远方,是与在座各位一起,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南京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先后派出了近600位医护人员驰援疫情防控最前沿的阵地,许多白衣战士就是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临床带教、科研导师。鲁翔、刘云、黄茂、孙立群、戚建伟、陈静瑜等6位南医系统个人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归来之后他们无一例外地走上思政课的讲台、“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的舞台、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前台。

(鲁翔教授为同学们上信仰公开课)

在身边榜样的精神感召下,在危难和考验来临时,家国情怀和医者的使命感让南医学生主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据统计,学校及附院出征湖北的医务人员中,有在读博士24人,研究生毕业生80人;今年1月28日,公共卫生学院11名教师和研究生组成志愿者团队,支援江苏省疾控中心;在省内的临床一线,1000余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疫情期间坚守工作岗位。

(南京医科大学抗疫医护工作者出征)

“自1934年建校起,服务社会和百姓健康就是我们这所大学的光荣传统。时代在变,使命不变。”校党委书记王长青说,“身处新时代的我们,要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让育人工作具有南医色彩,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同频共振,在当代大学生心中厚植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使他们成为能够顶天立地、具有家国情怀的医学人才。”

标签:南京医科大学
责编:李艳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