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脑子里的“语言”是怎样的?
2021-01-27 09:16: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每当宝宝哭时,相信许多新手爸妈们就开始纠结:我家娃为啥又哭了?还不会说话的宝宝们睁大眼睛好奇打量着这个世界,TA们小脑袋里的想法让家长既好奇又无奈。从出生到开口说话,这些“人类幼崽”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孩子开口说话的时间有早有迟?家长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称得上是高质量陪伴?一场探索婴儿“前语言阶段”的奇妙之旅,现在启程。

不会说话怎么办?

科学解读“婴语”不同阶段

婴儿的各项能力还很弱,也无法进行语言沟通,如何才能知道宝贝们究竟在想什么呢?这无形给科研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目前,科研工作者主要通过两种技术方式来探测婴儿大脑里的工作情况,即使用脑电设备来探测婴儿大脑基层电波变化,以及使用脑成像技术查看婴儿大脑的活动情况。” 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梁宗保接受《科技周刊》记者采访时介绍,实际上,我们在思考或是说话的时候,对应脑区所耗费的血氧量会相对比较大,扫描后的脑图像图片会以不同颜色来表示大脑的活动情况。颜色越鲜红的区域表示正在快速发育或者正在进行认知工作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解读语言认知活动与大脑工作区域的对应关系。

梁宗保表示,大量实验结果显示,一般而言,婴儿在出生后四个月时间里,其主要“任务”是分辨声音,如男性的声音、女性的声音以及动物的声音等。“对孩子而言,这段时间实际上只有知识的输入,而很少有输出。在这一阶段,孩子逐渐能够分清母语里的不同音节,如汉语中的声母、韵母等。”

当婴儿长至四个月至六七个月时,就进入了模仿发声阶段,并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词汇网。在这个阶段,小宝宝们开始咿咿呀呀学着发声。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张丹指出,在这一阶段,家长要主动通过环境引导孩子去认识和理解身边的事物,孩子日常所听所看都可以成为引导其认知的对象,比如孩子看到电视机在响,家长就可以指着电视机告诉孩子“这是电视机”,听到狗叫,就可以告诉他“这是小狗”等。诸如此类,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强化,当孩子开始表达的时候,就会有比较强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宝宝们长至八九个月时,一般就能够把具体词汇和其指代的物品联系起来。梁宗保举例解释,当家长说“把水杯拿起来”,身边的宝贝立刻扭头看向桌上的水杯,这也就说明孩子已经可以将“水杯”这个词和现实里的水杯相对应。“宝贝们小手一抬将水杯拿起,或者手指着水杯让家长去拿,这便是通过动作来‘输出’自身想法或者需求。而大多数孩子在周岁左右,便能够正常说话了。”

当然,除了使用高科技,许多情况下我们凭借人眼观察孩子行为上的反应,也是判断孩子内心所想的一个重要方式。江苏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组长、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童梅玲告诉记者:“父母要留意并细心辨别孩子发出的行为信号,比如,哭声、肢体语言、眼神等。这些是他们主动与家人交流的方式。”

好奇宝宝啥都不懂?

其实TA们每天都在学习

“宝宝每天睁大眼睛四处看,到底在看些啥?”相信许多家长内心都有这样的疑问。实际上这是孩子熟悉周围环境,并不断学习的过程。“自出生开始,婴儿便一直在学习,只不过和成年人的学习方式不同,婴儿主要有三种学习方式。”梁宗保解释,最原始的学习方式便是反射,譬如将奶瓶放在婴儿嘴边,孩子便会自然吮吸起来;家长每次哄孩子睡觉时都会关上灯,同时轻拍孩子后背,那么时间久了,宝宝就会逐渐建立反射,只要关上灯同时被轻拍后背,孩子就知道睡觉的时间到了。“开始学会对外界刺激做出规律性反应,从而渐渐建立起习惯,这就是一种反射,是在不断学习中得来的。”

不少家长发现,当自己对宝宝做鬼脸,孩子在被逗笑的同时,很快也能做出一个类似的鬼脸来。其实,这正是婴儿的第二种学习方式——模仿。梁宗保表示:“婴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两三个月的婴儿就可以模仿大人的表情。而模仿也是孩子在复杂世界中生存的重要能力之一。”

在实验室中,各国的研究者们想要考察婴儿的感知力,常常将注视时长、心率和呼吸频率等与婴儿对刺激物的兴趣勾连,从而诞生一种经典范式,即婴儿的第三种学习方式“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梁宗保告诉周刊记者,所谓“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外部世界很好奇,当家长给孩子看一个新玩具或是新图片时,起初孩子会感到新鲜,睁大双眼,长时间注视观察,但随着看见的次数多了,孩子会感到厌烦,注意力也变得不那么集中。此时,如若我们再拿来一个新物品,孩子又会重燃兴趣,这也就是“去习惯化”的过程。

对于婴儿“前语言阶段”的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基于“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实验范式。梁宗保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婴儿对妈妈的声音很熟悉,此时播放一个陌生男性声音给孩子听,婴儿出现停止哭闹、认真倾听等不一样的反应,这就能够说明这个孩子此时已经能够分清不同人说话的声音。“研究者们在孩子听音的同时记录其脑电波活动,进而判断孩子的内心活动。”

为啥总是“金口难开”?

双向互动,营造丰富语言环境

“我家孩子已经快两岁了,为什么还没有开口说话?”在生活中,一些孩子迟迟不语让家长既担心又害怕。实际上,孩子开口说话的时间有早有迟的原因比较复杂,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梁宗保表示,首先这与遗传有关,有些孩子掌管语言的遗传信息打开得比较晚,从而出现其开口说话时间比较迟的现象;其次,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后天的语言刺激,而这也与照顾孩子的人息息相关。“比如照顾孩子的人沉默寡言,很少对着孩子说话,那么孩子受到的语言刺激就会比较少。词汇输入少,自然说话也就比较晚。”梁宗保补充,当然,这也与孩子本身的气质(即孩子天生对于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风格)有关,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他们接触外界声音的机会少,因此常常更晚开口说话。

因为个体和环境差异,每个孩子说话的时间有早有晚,但并不意味着说话时间的早晚就决定了孩子语言发展程度的好坏。“与其在乎孩子说话的早晚,还不如在前语言阶段培养孩子沟通的欲望。”童梅玲表示,无论是孩子的主动发声或是眼神对视、肢体语言,都是很好的沟通方式。当和孩子互动时,家长一定要注意给孩子积极的回应。早期的婴儿暴露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对其语言发展很有好处。

童梅玲告诉记者,根据儿童的发育年龄,家庭环境中语言输入的“质”和“量”应该有所侧重。有研究显示,18个月前父母语言输入的总词汇数量最为重要;30个月时输入词汇的多样性与复杂程度尤为重要,其中成人和儿童的对话轮换数同样重要;42个月时叙述、解释等语言输入最为重要。

随着电子设备的使用频率日益增加,很多婴儿无意或有意会接触到电子产品。但专家认为,早期电子屏幕使用对婴幼儿语言发育弊大于利。“当孩子刚刚出生时,年轻父母应减少自己接触电子设备的时间,增加自身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张丹认为,电子产品虽然会播放各种声音和内容,但只是一种单向的语言环境。在前语言发展阶段,婴儿更需要双向互动的语言环境。

普遍观点认为,0~3岁是人类早期大脑发育的黄金期,特别在2岁之前的大脑发育速度是最快的。父母应提供恰当的环境、创造机会,给予孩子对很多事物充分体验的机会。孩子在不经意间的模仿和学习,或许在未来某一天会突然给家人带来惊喜。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希望孩子能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可能会过度地通过一些人为的方式去干预孩子,比如咿呀学语时就开始让孩子学字母、数字等,这些其实是不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的,起到的反而是拔苗助长的效果。”童梅玲表示。

标签:孩子;婴儿;语言
责编:王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