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筑绿色 碳寻未来
2024-09-12 10:36:00  来源: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
听新闻

6月至9月,“共筑绿色 碳寻未来”实践团依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内一站式社区,拓展南京栖霞仙林湖社区、镇江句容白沙村等周边资源,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志愿宣讲服务。

图为实践团与活动参与者合影。 张政升摄

该实践从科普宣传做“加法”——删繁就简做“减法”——社区联动做“乘法”——消解疑虑做“除法”四条链路,落实推广宣传、明确分类细则、突出榜样示范、消解疑虑误区四维度举措,引导社会大众从自我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共同为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愿景而努力。

科普引导做“加法”,创新宣传形式

实践团通过问卷调研形式深入了解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准确率。实践团采用“理论+游戏互动”形式,因地制宜设计出具有“南信特色”的专属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垃圾分类磁吸迷宫教案、环保知识小卡片。开展“摇摇乐扭蛋机”“互动盲盒”“生活垃圾消消乐”“幸运大转盘”生活垃圾知识竞答赛、解锁垃圾运输中的五位神奇卫士——模拟垃圾分类运输情景等活动,提高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7月中旬,为推进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促进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与通信学院“共筑绿色”实践团联合仙林湖社区党委举办了垃圾分类低碳知识儿童阅读活动。活动以“小小分类家·动画探险记”开场,每个动画都围绕一个垃圾分类的主题展开,如“可回收物的奇妙旅行”展示了废旧物品如何经过回收再利用,变成新的资源;“有害垃圾的危险警告”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孩子们认识到有害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厨余垃圾的变身记”揭示了厨余垃圾转化为肥料的环保过程;“生活垃圾的归宿”介绍了其他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和最终去向。

图为实践团与仙林湖社区活动参与者合影。 张政升摄

此外,实践团利用摇摇乐扭蛋机,开展生活垃圾知识竞答趣味赛环节,内置写有不同生活垃圾分类题目的卡片,孩子们举手上前摇动扭蛋机,随机抽取题目并尝试回答。并通过“共绘绿色美好,帆布袋DIY手绘”活动,发挥想象力,将垃圾分类的理念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现场的气氛热烈,孩子们积极参与,踊跃回答,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删繁就简做“减法”,明晰分类标准

开展“DIY垃圾分类标语涂鸦——环保先锋有‘画’说”。利用顺口溜、儿歌等通俗形式精炼分类规则,便于记忆;设计个性化、醒目的宣传标语增添趣味性,增强居民分类意识,并将自己的作品投放至校园角落、公交车站、垃圾投放点等,采用漫画、简笔画、彩绘涂鸦等直观方式简化投放指南,有效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实施。

“绿‘厨厨’、黑‘其’、红‘危危’、蓝‘宝宝’”“红黄蓝绿要分清,文明行为多给力”……一笔一划精心书写垃圾分类的环保标语,打造各色各样“共筑绿色”IP成功装点校园,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激励更多人投身于垃圾分类的实践之中。垃圾分类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环保口号,而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着力量。

社区联动做“乘法”,突出榜样示范

实践团遵循废物处理3R原则(Reduse,Reuse,Recycle),以社区周边咖啡馆为依托,选取在快节奏时代,最易被人忽视的咖啡渣这一可循环利用资源进行“皂”梦工坊——diy手工咖啡皂、咖啡余韵,香囊愈心——diy咖啡香囊、绿意重生——咖啡渣微景观再造等系列环保手工制作,在五育并举中融合生态文明教育,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做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传播者、践行者。

6月26日,“共筑绿色”实践团受网络与通信学院心理协会邀约,依托学生一站式社区,以“咖啡余韵,香囊愈心——diy咖啡香囊”活动为载体,联合开展“南信舒心会客厅—助力学生考试季”主题心理沙龙活动。活动参与者通过咖啡渣二次利用——diy手作香囊,感悟芳香疗愈。

6月末,“共筑绿色”实践团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为主题,举办了“瓶中小宇宙,生态大世界”——生态微景观体验活动,旨在呼吁人们关注荒漠化和干旱问题,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共同构筑绿色生态。参与者通过自己DIY小型生态景观,化身“生态艺术家”,通过绿意创意转化,亲手设计并打造一个生机盎然的mini生态世界,直观感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平衡,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和多样性,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和环境意识,重视环境问题,践行低碳环保理念。

图为实践团与活动参与者合影。 许魏摄

“共筑绿色”实践团依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青春梦之市,创意集乐园”活动,联合网络与通信学院学生会,以“旧物新生——环保手工艺系列活动”为载体,于7月初开展了“大‘咖’之美,与‘绿’同行”咖啡渣环保手工皂活动。该活动旨在为全校师生搭建一个低碳环保知识交流平台,助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

活动创新“理论+现场”宣讲模式,引导全校师生“学思想,重实践”,助力碳达峰碳减排,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我国生态环保事业添砖加瓦。活动前期与校内麦当劳、库迪等咖啡店达成合作意向,收集并利用废弃咖啡渣制作手工皂,鼓励师生用艺术的双手将咖啡渣(湿垃圾)变“渣”为宝。当艺术碰上环保,到场师生变身“设计师”“环保家”,将生态环保以艺术再创造的形式予以表达。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知识成功地将环保理念融入实践中,实现旧物改造、内涵挖掘、生态文明精神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咖啡渣的再利用价值。

消解疑虑做“除法”,纠正分类误区

实践团将需求分析工具Kano模型应用于居民对于生活垃圾的分类需求设计调研问卷,得出影响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需求集合,精准研判居民对于生活垃圾分类的顾虑以及垃圾分类的误区,形成调研报告,并针对性提出生活垃圾分类质量提升的改进措施。

“共筑绿色,碳寻未来”实践团始终聚焦垃圾分类、绿色创意转化,结合专业所学,以艺术再创造的形式赋能绿色低碳,助力节能减排,实现从“要大家环保”到“我们要环保”的转变。(钱丹丹、崔雪)

标签:垃圾分类;实践;生活垃圾
责编:李艳玲
上一篇
下一篇